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6章 该回家过年了
    第246章 该回家过年了
    沈阳,满清时期改为盛京。
    此刻付之一炬。
    熊熊烈焰烧了三天。
    第一天大火滔天,黑烟遮天蔽日。
    从上午清晨一直燃烧到傍晚,依旧火焰不断。
    第二天,入夜后还是能看到许多明火,夜半时分火光照亮天际。
    到了第三天,大部分明火才逐渐熄灭,但拨开上面的灰烬,下面还有灼烧的木炭。
    进城的许多明军士兵因此受伤。
    不是在城里遭受了残余建奴的袭击,而是一处地方看着已经熄灭,稍不留神踩上去,鞋底都要烫出个洞。
    一时间,洪武炮兵们在盛京城里到处都是熟人,堪比烧烤大师李梅在东京的熟人一样。
    满城几十万人,九成以上都死于轰炸、火药库爆燃以及后面出现的烈火。
    残余的人也被老朱杀掉。
    不过从这些残余人的口中他还是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
    那就是建奴并未一战而全部消亡。
    摄政王多尔衮屡次看到了明军的强大,心中产生了畏惧,选择带着两白旗往北方逃遁而去了。
    得知这件事情,老朱自然非常不高兴,便想下令追击。
    但多尔衮提前布局,把大量物资和奴隶早早地运走,只剩下一些轻骑兵跟在他身边,发现盛京不妙,立即就远遁北方。
    老朱追过去的人只看到了一些马蹄印,顺着马蹄印追了两天,最终还是让他们消失在了地平线上。
    因为最近几天雪停了,冬日的阳光出来,利用马蹄印和新鲜的马粪还能追一追。
    可追到汎河所,也就是后世铁岭市一带的时候,雪又开始下了。
    大雪将马蹄印与马粪盖住。
    苍茫大地谁也不知道建奴往哪个方向去了。
    正北,西北,亦或者东北?
    负责带队追击的小朱棣颇有点历史上他后来五征蒙古,屡次追丢蒙古人主力的风范,最后也只能悻悻而归。
    恰好朱云峰的建议也给了过来,考虑到崇祯时期,别说工业化,就连农业时代都未达到巅峰。
    国家正处于衰弱阶段。
    虽然可以从现代运物资,然而长沙离东北万里之遥,物资输送何其艰难,要追寻多尔衮的踪迹,怕是猴年马月。
    所以老朱还是选择接受了朱云峰的建议,从沈阳退兵离开,班师回朝,返回北京。
    沈阳距离北京六百多公里,回程倒是比去的时候快。
    因为老朱还得重建沈阳,因此留下喻安性、朱国栋等人带着两万余部队以及大量物资驻守锦州。
    待来年春夏季节天气回暖的时候,在如今沈阳的残垣断壁上重新把城池建起来。
    虽说沈阳被夷为平地,又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城。
    但要想把沈阳完整地拿下,就不能动用火炮,光靠步枪夺取城池,不知道得死多少人。
    因而用一座城池换大量崇祯朝士兵的性命,还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这年头不发响还能继续为老朱家卖命的明军士卒已经不多了,老朱自然还是得照顾照顾这些忠心耿耿的小卒们。
    十天后,崇祯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历史上这个时候崇祯都自挂东南枝半年了。
    如今却住在凤阳皇陵里,虽说名义上是被圈禁,但地方官员却不敢对他不敬,也有卢九德作为凤阳守备太监服侍,生活倒是无忧。
    北京东城朝阳门外,在风雪之中,一支队伍徐徐而来,即将抵达城门。
    朱云峰携太子朱慈烺及百官前去迎接。
    最前头骑着高头大马的是小朱棣,远远的看到朱云峰很是高兴,轻夹马腹,战马在雪地里一路小跑地靠近。
    雪地当然不好奔马,不过明朝的战马多是蒙古马,这种马史料记载“跨雪原如履平地”。
    因此朱棣来得很快,当先靠近到迎接的队伍前,一个漂亮的翻身下马,乐呵呵地上去说道:“云峰。”
    “啧啧啧。”
    朱云峰啧啧道:“听说你把多尔衮追丢了?”
    朱棣当时脸就垮下来了,翻着白眼道:“这么久不见还以为你很想我呢,结果一见面就损人。别哪壶不开提哪壶,不能说点高兴的事?”
    “高兴的事?”
    朱云峰想了想,说道:“听说你一仗没打,然后就打完了?”
    “焯!你还好意思,你一天天在宫里享乐,现在听说你都快当皇帝了,我看你就算当皇帝也是昏君。”
    朱棣那个气啊。
    他一直想打仗来着,结果一路真就一仗没打到。
    到山海关的时候周安一百人就把多尔衮十多万大军给打得抱头鼠窜。
    跑到宁远,都还没攻城里面就投降了。
    沈阳就更不用多说。
    直接速射炮轰城,几百吨炮弹加上城里大量堆积的火药把整座城都夷为平地,根本没他什么事。
    到现在朱棣手里还没沾过建奴的血呢。
    本来听到多尔衮跑了,他心想机会来了,于是主动请缨去追。
    出发前他还在想着拿ak突突了多尔衮。
    结果居然追丢了。
    更难受。
    反正就是很烦。
    有点损了他永乐大帝的名声啊。
    “那也比你嚷嚷着要给朕当大将军,结果毛都没捞着强。”
    “这么快就自称朕了?”
    “那是。”
    “可我听说你每天晚上都在打游戏,你治国就很行?”
    “你懂个锤子,这叫宏观调控,改革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多么精细,一张有形的大手总会让事情出现在正确的道路上。”
    “但我去打建奴也不能怪我没杀到人啊,谁让建奴在城里准备那么多火药哦,大炮一发射就全炸了。”
    朱棣无奈。
    其实打沈阳的时候他还是很憧憬火炮只是把沈阳一面城墙打塌,这样他就能带队杀进城里屠戮满清建奴。
    但没想到建奴在城里弄了太多火药,导致火炮洗地之后,造成了天启大爆炸的效果。
    搞得他进城的时候城里都快死绝了,几乎没有人头可以捡。
    这就很难受。
    “在聊什么呢?”
    就在二人互损的时候。
    马车也徐徐到了近前,老朱撩开车帘下车。
    文武百官及朱慈烺慌忙下跪道:“参见太祖(太祖爷爷)。”
    朱云峰没见礼,笑嘻嘻地上去说道:“和老四开个玩笑呢,怎么样老祖宗,杀得爽吗?”
    “爽什么?”
    朱元璋没好气道:“没屠了建奴全族,难消我心头之恨啊。”
    “其实这也不算坏事。”
    朱云峰让开道路,和老朱并排一起走着。
    文武百官以及随从侍卫连忙清出一条通道,三个穿着龙袍的人走在最前面。
    接着是太子朱慈烺和文武百官,都老老实实自觉地离得稍微远点。
    三个人都双手背负身后,迈着步子颇有点雷厉风行。
    朱云峰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人喜欢负手而立了,因为衣袍比较宽松,袖子宽大。
    这样走不仅走着很舒服,同时也颇具美感。
    “怎么不算坏事?”
    老朱有些不悦地说道:“建奴终究是个心腹大患,一日不除,一日令人如鲠在喉。”
    朱云峰就说道:“老祖宗,您现在也知道了老美和毛熊争霸的事情吧。”
    “哦?”
    朱元璋倏地站住,扭过头意外地看了朱云峰一眼,然后笑道:“小小建奴,也配与我大明争锋?”
    “但我说的不是两极,而是毛熊解体之后,大毛全面倒向西方,对西方近乎谄媚。”
    朱云峰继续道:“可换来的是什么呢?是西方屡次把矛头对准了大毛,把大毛当狗一样耍,不断地将军事往大毛家门口推,还全方面打压,各种制裁源源不断。”
    “你的意思是?”
    老朱又开始向前走,但却放慢了步伐。
    朱云峰跟在旁边,几乎与他并排在一起,说道:“毛熊解体之后,西方世界就已经没有了敌人。如果欧洲与毛熊关系亲密起来,以欧洲的技术加上毛熊的廉价能源,会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老美必须要继续把毛熊打造成军事上的敌人,以此分裂欧洲,达成他们孤悬海外,远程遥控大陆的目的。建奴当然不配当毛熊,但大明需要一个敌人加紧努力发展。”
    “我明白了。”
    旁边朱棣倒是听懂了,说道:“如果没有对手,朝廷难免懈怠。但只要大力宣传将来建奴奴役我汉家儿郎,屠戮汉人数百万的事情,我大明誓要报仇雪恨,如此就有了动力,积极发展。”
    “是的。”
    朱云峰点点头道:“这也算是某种政治正确。”
    “后世人为什么不恨蒙古人,恨满清建奴?除了满清建奴前期屠戮数百万汉人,后期丧权辱国以外,最主要的是缺乏一次对满清的清算。”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屠戮过汉人,但大明清算过他们了。多次北伐,打得蒙古人死伤惨重。虽然也有土木堡之变的惨败,但大明与蒙古人之间胜多败少。”
    “反观满清。”
    “国家建立之后闭关锁国,康熙还吃过巧克力,也知道西方的发展,却就是不接纳先进生产力。”
    “后期被世界各国瓜分,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溥仪这个末代皇帝甚至还投靠了屠戮中华儿郎的日本刽子手,甘当傀儡,可以说满清整个政权从建立到结束,都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
    “但新时代并没有对这些封建遗老清算,导致满清成为我中华文明最耻辱的朝代,比晋朝和宋朝还不如。”
    “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后世我们国家的满族人还是没有什么问题,是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人。但满族皇室以及那些支持他们的遗老遗少,就必须铲除干净。”
    “因为这些人不仅对汉人压迫,对其它民族也压迫。甚至满族人都有很多被剥削而造反的,就可以知道满清皇帝有多招人恨。”
    “在我们那边这些东西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可能网上还有些遗老遗少偶尔出来恶心人。”
    “但在这边必须好好清算一次。”
    “多尔衮是逃了,可蒙古人和满清还在,大明就得树立敌人,要时刻开展军事行动,与关外的满清和蒙古人打仗。”
    “这样长久下去,大明的军队也可以得到锻炼,还能源源不断地攫取关外利益。”
    “国内只要指导他们正确的方向,把蒸汽机技术和先进的炼钢技术带过来,那么蒙古人和满人就会成为大明前进的动力,不断逼着大明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朱慈烺和将来的皇帝抱着这样的想法,老祖宗您再留下祖训,逼着大明把蒙古人和满人消灭,那么这边大明的发展速度,应该会远远超出您的预期。”
    一番话语结束,让老朱陷入沉思。
    其实朱云峰说的很有道理。
    他当然可以一次性把明末的敌人全都消灭干净,留一个舒适区给未来的大明好好发展。
    但这不是好事。
    一是容易搞出路径依赖,每到大明生死存亡的边缘,就想着有太祖过来救,于是干脆就摆烂了,继续接着奏乐接着舞。
    哪怕给他们留下正确的道路,想着反正咱天上有人,等不行了再求求太祖爷下凡。
    或许朱慈烺不会这样。
    可谁能保证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的皇帝不会这样呢?
    嘉靖,万历的例子可不远。
    二来留一个敌人,或者一个目标给大明,大明也能更有动力强盛。
    就像刘邦经历过白登之围,大汉几代人便有了奋斗的目标。
    之后励精图治,最终经过文景之治,积攒了几十年的家底,终于可以与匈奴决一死战。
    这才有了汉武帝横扫漠北。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多尔衮逃了也的确不是坏事。
    鲶鱼效应这个故事虽然是假的,但效应的确存在,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有竞争有目标,才是发展前进的根本。
    “嗯。”
    老朱想明白之后,点点头道:“你说得对,确实如此,本来有些意犹未尽,还想去打打蒙古人,但现在想来没这个必要了。”
    朱云峰笑道:“确实没这个必要,因为蒙古人已经被打败了。满清那边派投靠他们的蒙古人袭扰山西,傅友德亲自领兵,杀了一万多蒙古人,打得蒙古人胆寒。”
    “好吧。”
    老朱无语,随后抬起头,看向天空,有点喃喃自语道:“那之后该干点什么呢?总觉得要为这大明江山做点什么。”
    “之后啊?”
    朱云峰无聊地打了个哈欠道:“之后回家过年吧,都年底了,该回去了。”
    “是了。”
    老朱被这一提醒才想起来。
    今年是崇祯十七年十月,眼看快年底了,他那边也即将洪武二十年。
    从朱云峰到大明来也马上就要到第八个年头。
    他已经十个月没回去了。
    也不知道标儿现在治理得怎么样。
    “一打仗就打得老糊涂了,快忘了马上就年底,该回去过年了。”
    老朱笑了起来,悠扬的目光看向了南方。
    确实该回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