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绝无仅有的人口大迁移
因为“回春丹”的原因。
现在王孟德已经敢拍着胸脯大声的说不缺钱了。
这才几个月时间,国外的上层和富豪圈,基本上都在传说着这款药的神奇之处。
和“宫廷帝皇丸”等几款药不同,那些药品虽然效果也很神奇,让众人欲罢不能。
但和能有延缓衰老作用的“回春丹”相比,差别可就大了。
其他药品的功效,多少还有替代品,而这款药的功效,可是能续命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跟其他续命的物品还没有冲突,可以同时使用。
而且功效还能叠加。
当然,具体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叠加还是一加一小于二,现在还不太清楚。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足够让所有了解的人疯狂了。
特别是年龄已经很大,已经感觉到自身陷入迟暮之境的权贵人士。
他们不缺钱财,只怕活的不够长久。
毕竟只有活着,才能享受那让人羡慕的美好生活。
真要是死了,就算是有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用处呢。
所以,就算是‘回春丹’高达一万五千美元一粒,每个月两千粒的份额,也是供不应求。
幸好实行了限购的策略,才让更多的人能买得到。
不然真要是放开了卖,这每个月两千粒,只会出现在十几个世界上最大的家族手里,其他人根本看不到。
而华国每个月多出来三千万美元的外汇收入,这笔钱已经被上边安排好了。
据王孟德所知,一部分用于采购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工业品以及各种物资。
一部分用于国内的工业建设,剩下的那三分之一,就是发展国内的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了。
当然,国家肯定不会把美元给用在国内,而是换成对应数量的华国货币。
这可是每个月数千万元,只要京城基因研究所联合几个重要的单位一起申请,这事儿就八九不离十了。
而且这事儿还要趁早不趁晚。
不然就会被上边早早的列了计划,再想申请可就难了。
“真的?只要我们几个单位申请建学校,所需要的钱就不用担心?”
冯所长神情有些不敢相信的模样道。
国家这些年的经济可是不算很好,国内的物资紧缺情况,一直都没有彻底的解决,也就是比前几年最困难的时候好一些。
再加上国际上朋友不多,被封锁的厉害。
国内的财政情况一直都是紧巴巴的。
也就是这几年王孟德的原因,有了众多的药品出口,每年给国家带来了庞大的外汇收入,才比原历史好。
不然,别说建学校了,就连他们基因研究所的设备,都要少一大半。
食堂里也不会隔三差五的吃上肉,素菜里也不可能充满了油水,主食也别想吃得饱了。
“所长,这事儿我不敢百分百保证能行,不过大概率还是可以的。
对了,我建议要尽早,最迟不要拖到下个月,否则就要晚一年了。”
王孟德信心满满的解释了一句,同时还半公开的建议道。
他这话相当于明说了,只不过话不能说满,才收着点。
冯所长能当上领导,自然是人精。
王孟德话里的意思,他略一思考就听懂了。
顿时大喜道:
“嗯嗯,这事儿确实不能拖,我会后就跟京城的几家单位领导联系,争取下周就把这件事给办好。”
眼前这个年轻人可是能量非同一般,人脉之广,不是他这个所长能比的了。
既然对方都这么说了,这个机会他要是抓不住,也就别当这个所长了。
接下来,会议继续进行。
上级既然准备成立新的研究所,肯定要从京城基因研究所里抽调人手。
同时,基因研究所还要提前做准备,来承担一些分出来的研究工作。
不管是人员的调配,还是设备的分配,都需要仔细的安排。
既要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还不能影响研究所自己的工作。
所以,这就需要好好的研究讨论了。
对于这种事情,王孟德作为挂名的副所长,自然是不便掺和了。
没有自己的事情,他还乐得落一个清闲。
又过了一个来小时,快要到下班的时间点了,会议才结束。
王孟德没有着急回去,而是和冯所长一起往办公室里走去。
冯所长打算再跟他好好的聊一聊。
“王孟德同志,刚才在会议上,你说的申请成立院校,这个院校规模要建多大的为好?第一年招收多少学生?”
冯所长的这个问题,也是一种咨询。
毕竟他只听了王孟德说上级那边钱不缺,但能拿出来多少建学校,这就需要了解个大概。
不然申请上随便写一个数,或者空着不写,可不妥当。
“所长,院校规模的话,我建议能容纳两千名师生的为好。
当然,这不是第一年就能达到的,可以分成几年时间来建设。
第一年招收的学生嘛,有个一百来个,就差不多了,正好分成两三个班级,院校暂时没建好,临时找个地方也能安置的下。
等后边再慢慢的夸大招收人数,这样也比较稳妥一些。”
王孟德心中早就有了腹稿,所以随口就说了出来。
“嗯,你说的很对,第一年确实要稳妥起见。
而且建立学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建好的,这需要时间。
先小批量的招收百十来个人,也好临时找个地方安排,至于老师,也不需要很多,不会造成研究所人手短缺。”
冯所长若有所思的说道:
“对了,我还真想到了一个临时的地方。
离咱们研究所不远的地方,有几个三进四合院还空着呢,这些都是以前富贵人家的,现在人去屋空,正好可以当教室和宿舍使用。”
“所长,这种好地方,很快就会被安排使用,所以,您还是尽快去申请,省的晚了被其他单位抢了先。”
“没错,我这就跟几个单位的领导联络,明天周末聚在一起商议一下,省的夜长梦多。”
冯所长听了王孟德这么说,一刻都不想耽误。
一周后。
王孟德就接到了冯所长的电话。
电话那头,冯所长兴奋的告诉他,在联合了京城其他五家单位一起给上级申请之后,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批复。
上级准许他们一起建立一所专门教授基因学的院校。
而且很快就会拨款下来,明年开春后就在京城的西北部建立一所新的院校校址。
至于现在,他们几个单位就可以和教育单位的同志一起,筹备招生事宜了。
离基因研究所不远处的那几个三进四合院,也批给了他们,作为临时的教室和宿舍。
上级对他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明年九月份,一定不能耽误开课。
同时,对于交办的任务和研究工作,也不能落下。
“王孟德同志,这事儿多亏了你,不然我们可就错过了。”
冯所长大声的笑着说道。
他已经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了。
上边拨了一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医药方面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工作。
不少消息灵通的单位和院校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分一杯羹’。
而僧多肉少之下,那笔看着很多的资金,完全都不够分。
如果他再晚几天申请的话,估计只能在明年上边重新拨一笔资金后,才能申请通过。
所以,他才连声的夸赞王孟德。
“所长,赶上了就好,这第一批学生,可得招一批精英进来。
以后研究所说不定就要靠他们挑大梁了呢。”
王孟德也笑着说道。
现在因为特殊原因,很多初高中都没有时间上课,学生们的基础可都荒废了不少。
真要是搞推荐进来上学,这种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学科,可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学的会。
还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和聪明的头脑。、
“嗯,王孟德同志,你放心吧,我和其他几个单位的领导都商量好了,保证能进来的学生,都是优异的。”
冯所长自信的说道。
现在国内对于医学院、药学院可都是特别的支持。
有了王孟德这个例子,国家还希望能多出几个这种厉害的人物呢。
就算和王孟德比不了,差一些也能接受。
真要是多了几个人能研究出一些成果,然后往国外卖药品,这可就赚大了。
立冬后的第二天。
周六。
广安门这边的家属楼下,数辆满载着大白菜的汽车,停靠在单元门口。
中医研究院和广安门医院的职工家属们,在后勤部门和工会的工作人员指挥下,正排着长队,有序的领着冬储菜。
“婶子,一会儿我帮着您往楼上运。”
队伍里,朱涛的媳妇-周美娟,双手插在袖子里,缩着脖子,笑着冲冉小梅说道。
六七十年代,十一月份,京城的天气就已经进入了冬季。
比后世感觉要冷好几度。
不说别的,后世京城每年只能看到两三场雪,而且下的都不厚。
而现在可不一样,每年京城及周边都差不多要闹雪灾。
鹅毛大雪甚至可以下一晚上,二三十厘米厚的雪都算是正常的,甚至还有四五十厘米厚的时候。
“好,美娟,等下咱们两家互相帮忙。”
冉小梅也不客气,直接说道。
朱涛新换的两居室,就在旁边单元的四楼,而王孟德家,则是在这个单元的三楼。
因为两个人的关系好,所以两家也经常走动。
“哎,我听您的。”
周美娟连忙答应了下来。
别看朱涛和王孟德是从十几年前就认识的,但随着地位的变化和差距,她现在都有些巴结冉小梅了。
二十多分钟后,终于轮到了冉小梅。
“姨,您怎么亲自过来排队了,招呼一声,我们就给您送到家里去。”
正在分冬储菜的一名后勤工作人员,看到冉小梅后,忙上前道。
他之前见过对方,知道这位是王副院长的母亲。
“呵呵,你们已经够忙的了,怎么能好意思耽误你们的工作呢。
我们自己就能搬回去了,你们忙着吧,不用管我。”
冉小梅呵呵笑了两声道。
儿子单位的人尊敬自己,但她可不想太招摇,生怕给儿子惹了麻烦。
“姨,需要帮忙就说一声。
对了,您们家一共八百斤一等大白菜,我称好后先给您放到单元门口。”
那个工作人员看了一眼本子上的记录数字,然后麻利的开始往称上搬大白菜。
这批大白菜,每一个菜心都是包的结结实实,属于一等品。
是秋菜指挥部的一位领导特意安排送过来的。
谁让王孟德的医术高超,救治了不少人。
了半个小时,两家的大白菜全都运到了家门口和楼梯的两旁。
“美娟,快到下班的时间了,我就不留你在家里吃饭了。
这块五肉和半斤的粉条你拿回去,正好和大白菜一起炖个‘当家菜’。”
冉小梅简单的洗了一下手,然后从厨房里拿出一斤左右的五肉和半斤粉条塞到了周美娟的手中。
“婶子,我不能要,肉家里也有,都是朱涛单位发的福利。”
周美娟连忙极力推辞道。
“嗨,你家那几个小叔子、小姑子,可都需要接济,单位发的那点福利,根本就不够分吧。
婶子家里的肉多,你就拿着吧,等回头来帮婶子腌咸菜。”
冉小梅强行把东西塞在她的手里,然后不由分说的把她推出了门外。
看着手里的上好五肉,周美娟一边下楼,一边在心里感激不已。
她打算后边经常过来,帮着婶子干点活补偿一下,不然心里怎么着都不是滋味。
周日。
南锣鼓巷四合院。
王孟德借了平板车,又从菜店那边,拉了一些大白菜回来。
别看家里冬天的时候不缺青菜,但依旧习惯性的存储大量的冬储菜,这样才能心安。
到了院门口,阎埠贵家的老三阎解旷,看到他拉着平板车,连忙冲过来帮忙推着。
“孟德哥,我帮您摆大白菜。”
“谢谢解旷,你现在初几了?”
“孟德哥,您别客气,我今年读初二了,不过现在不经常去学校。”
“初中了呀。”
王孟德若有所思的说道。
他记得,也就是今年的十二月份,华国会进行一场全国性质的、绝无仅有的人口大迁移。
主要是从城市迁移到农村和偏远地区。
而且主力则是六、七、八这三年的初、高中生。
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可是基本上都下了乡和上了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