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李孝的婚约
二月初春,河南道地区的百姓开始为农作而忙碌。
河南道地处南北之间,故而种植的作物也特别丰富,既有江南的水稻、桑蚕,也有河北的粟、麦、菽(大豆)。
李孝三人前往莱州时,毕竟走的太急,沿途虽也欣赏路边风光,却无法瞧个仔细。
如今战事结束,三人收到圣旨,返回长安。
圣旨并未规定何时回到长安,他们在墨佳轩打工的半年期限也早就过了,故而在归途路上,走的特别慢,仔细观察着路边的一切。
李廉紧紧盯着田间农人忙碌,见他们挖开土,将一些紫色的小球种在土里,心中疑惑,问:“张校尉,现在才至二月,那些人种的是什么粮食呀?”
一名跟随在马车旁边的骑士看了一眼田地,笑道:“四公子,那并不是粮食,而是蔬菜。田舍汉们,会在主作物收种之间的间隙,种些蔬菜,如此不仅能让田地更肥沃,还能让田地产量达到最高。”
李廉点点脑袋,感叹道:“看来种田也是一门学问呢。”
那骑士笑道:“公子说的极是。”
李廉又看了一会,将脑袋从车窗收了回来,侧头一看,车中只有李孝一人,只见他正皱着眉,一副冥思苦想的表情。
“二兄,你说三兄怎么还不来,要不要放慢速度,再多等一会他。”他问。
李孝“嗯”了一声,回答的很随意,显然心不在焉。
李廉伸手在他眼睛前挥了挥,问道:“二兄,你在想什么?”
李孝回过神来,侧头看了他一眼,道:“四郎,你注意到没有,大兄经常去掖城县尉的家里,最忙的时候,也要抽空去上一趟。”
李廉笑道:“掖城县尉负责掖城治安,大兄过去与他商议公务,这很正常啊。”
李孝摇头道:“没那么简单,我找人打听过,据说掖城县尉有个女儿,二八年华,容止美,曲艺佳,还爱骑马狩猎。”
李廉愣道:“二兄,你到底想说什么,这跟大兄有什么关系?”
李孝斜了他一眼,道:“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大兄是冲着掖城县尉的女儿去的?”
李廉惊愕道:“这怎么可能,大兄可是皇子,怎么可能与一个县尉的女儿……更何况那掖城县尉出身寒门,毫无背景啊!”
李孝道:“你还记不记得,那天用晚膳时,大兄收到一封长安来的信,看完后眉开眼笑。当时我坐他旁边,瞟眼看到了。”
“记得啊。”李廉点点头,问:“写的什么?”
李孝沉声道:“那是刘姨娘给他写的信,问他在莱州有没有意中人。”
李廉呆了一下,道:“难道刘姨娘听到什么风声?”
李孝摆手道:“无论刘姨娘听没听到,这封信就大有问题。莱州并无名门大族,刘姨娘问他在莱州有没有意中人,这代表什么?”
李廉恍然道:“刘姨娘并不在意女方门第!”
李孝道:“正是如此,而且这应该不仅是刘姨娘的意思,也是父亲的意思,所以大兄才那般喜悦。”
刘充嫒一向没什么主见,在儿子婚姻大事上,肯定要听李治的意见,她既然写这封信,显然已经从李治那里得了准信。
李廉笑了笑,道:“二兄,你什么时候,突然关心起大兄的婚事了?”
李孝叹了口气,道:“我只是因为他的事,突然想起一件旧事。”
李廉问:“何事?”
李孝微微偏开头,低声道:“两年前,临川姑姑来我府上,向我提到一门亲事,说等我大几岁后,便娶韦氏女为正妃。”
临川公主的母亲是韦太妃,她撮合韦氏女与李孝成婚,这很正常。
李廉从桌子上抓了一个干枯,一边吃着,一边说:“听说京兆韦氏多出美人,家教也好,二兄得娶韦氏女,不也挺好的吗?”
李孝摇了摇头,表情有几分烦躁,道:“我当时年纪还小,没有多想,但现在一想,我的婚事干嘛要听临川姑姑的?我想自己做主!”
李廉听到这里,总算明白过来。
李孝是见李忠能够在婚事上自己做主,便心生羡慕,这才不痛快。
李廉笑道:“这简单啊,你回长安后跟临川姑姑说一嘴,她应该不会勉强你吧?”
李孝摇头道:“恐怕不行,每次临川姑姑过来,都跟我提她那个外甥女,还说韦氏一直在为大婚准备,只等韦氏女及笄,就让韦太妃和慎王向父亲上奏,请父亲成全这门婚事!”
李廉微微一惊。
女方既然都准备到这个份上,甚至连慎王都扯进来了,李孝确实没法轻易拒绝了。
“二兄,要不然你就勉强答应了吧,等你娶了正妃,将来又不是不能再娶侧妃。”
李孝低声道:“你说的轻松,正妃只有一个,关系到我将来一辈子,哪能随意决定?”
李廉在男女事上还没开窍,并不明白这有什么好烦恼的,又将脑袋伸出车外,喃喃道:“三兄怎么还不来?”
上午经过一座小镇时,马车直接过了镇子,可李勇听到镇口茶棚处,有人在议论高句丽的战事,尤其是在赞颂薛仁贵。
李勇顿时来了兴致,让李孝和李廉先走,他也不认生,跑过去跟人家一起坐下,饮茶畅谈。
张望了不一会,只听马蹄声响,后面追来几骑,骑在最前面的正是李勇。
“嘿,三兄总算赶过来了!”李廉笑道。
不一会,李勇追上马车队,上了马车,手中还提着些吃食,用荷叶包住。
“喏,拿去吃吧。”他递给了两个兄弟。
李廉好奇的问:“三兄,这是什么,怎么看起来像马蹄?”
李勇哈哈一笑,道:“老四,你这眼睛还真准,这东西就叫马蹄糕,是江南一种糕点。”
李廉拿起一块,发现又软又滑,折而不裂,撅而不断,咬了一小口,味道香甜可口,入口即化。
“唔,好吃!”他一口将马蹄糕塞入嘴里。
李孝也拿起一块尝了尝,却觉得太甜了,吃一块就不吃了,问:“河南道哪儿来的江南糕点?”
李勇笑道:“刚才茶棚的商人中,有一人是个江南人,他跟我相谈甚欢,便送了一袋给我过嘴。”
李廉和李孝都知道他的德性,所谓的相谈甚欢,估计就是那江南汉子也崇拜薛仁贵,两人对上了眼。
李勇见他们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便转移话题:“你们知道我刚才还打听到什么消息吗?”
李廉是个吃货,嘴里塞满了马蹄糕,嘟囔道:“什么消息?”
李勇嘿嘿一笑,道:“倭国大乱了!”
李孝不以为然道:“倭国不是早就大乱了吗?”
“那不一样,这次乱的特别厉害。据说新罗和靺鞨,都大举朝倭国调兵,靺鞨调集了五万骑兵,分三路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已经攻下了甲裴和信浓!”
李孝愣道:“他们这是想攻占倭国都城?”
李勇笑道:“有可能,听说他们不仅攻打倭国,就连昔日盟友虾夷,也没有放过。”
李孝哼道:“果然是蛮夷之国,毫无信义可言。”
李廉却不以为然道:“二兄,跟蛮夷讲什么信义,靺鞨不打虾夷,虾夷也迟早会偷袭靺鞨。”
李勇点头附和。
李孝见两个弟弟跟自己意见不同,便望着窗外风景,不做声了。
李勇和李廉则继续讨论着,猜测父亲会不会调集高句丽的大军,直接登陆倭国,扫荡倭国!
若是以前,他们根本不用讨论,觉得趁势攻打倭国,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倭国趁着大唐不备,偷袭了隼州,这便给了大唐口实。
可他们如今亲手管理过后勤,知道打仗打的不仅是兵和将,同时打的是后勤和资源。
这次前线打得如此顺利,少不了他们这些后勤人员的默默付出。
故而要继续攻打倭国,需要重新调度足够的粮食,运送隼州。
这可不容易,毕竟从莱州去隼州的海路,比去熊津更远。
不过仔细一想,大唐打下平壤后,得了不少粮食,可以从高句丽调粮到熊津港,再从熊津运送到隼州,应该足够支持一场战事。
所以经过最终讨论,他们都觉得父亲很有可能会出兵倭国。
一路走走停停,回到长安时,已经到了四月。
三人的马车刚从春明门进去,便见城门口,一名锦衣少年从另一辆华贵的马车上下来,快步走了过来。
“二殿下,您终于回来了。”来人正是临川公主的儿子周伯瑜。
李孝皱了皱眉,因为飞羽班的事,他对周伯瑜印象大减。
“你怎么在这?”
周伯瑜笑道:“我听说陛下召几位殿下回京,故而一直在城门口等候,想为上次之事,向二殿下致歉。”
李孝摆了摆手:“不必了,以后你行事时,注意分寸,不可再仗势欺人。另外,斗鸡并非正务,以后不要再耍了。”
周伯瑜忙道:“是,多谢二殿下教导,小可在家中备了接风宴,想请三位殿下……”
“我们都要入宫面见父亲,不必大费周章了。”李孝挥了挥手。
不等周伯瑜再说什么,他便回了马车,命车夫驾车朝皇宫而去。
周伯瑜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眼中闪动着光芒。
一名手下来到他身后,低声道:“郎君,既然二殿下回来了,那女子一定会有所行动。”
周伯瑜转过头,冷冷望着他,道:“若是让那贱人见到了许王,我要你的脑袋!”
那手下浑身一抖,急忙道:“那需得加派人手,监视许王府,才能万无一失!”
周伯瑜不耐烦道:“那就去监视!这种小事何必问我,我只要尽快抓到那贱人,不让她跟许王见面,懂吗?”
“是,是!”手下领命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