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圣人大怒
李廉的计划非常奏效,墨佳轩作为内领府暗桩,到处都是暗门密室。
李孝与周伯瑜身份特殊,他们谈话的那间屋子里,就有一间暗门,门中躲着一名密探,将两人的谈话全部偷听去了。
那密探汇报给雪娘后,雪娘亲自去了禁苑内领卫总署,将情况跟王及善说了。
王及善听到内领府成为周伯瑜报复飞羽班的工具,顿时大怒,派出一支精干小队,前往冀州调查。
不到数日,便调查清楚了,冀州情况与周伯瑜、李孝二人谈话的内容,完全吻合!
王及善当即前往甘露殿,向李治汇报此事,甚至将周伯瑜说的每一句话,都详细说了。
李治听了后,果然大怒,道:“他真是这么说的?”
王及善沉声道:“这是臣手下密探,亲耳听到,陛下可召许王殿下询问。”
李治听他如此说,便再无怀疑,缓缓道:“周伯瑜虽是朕的外甥,但他竟如此藐视律法,仗势欺人,朕绝不姑息,按律处置吧。”
王及善道:“陛下,此事是否转交大理寺,更为妥当?”
李治听到此话,忽然想到一事。
“你说孝儿与周伯瑜的谈话,是在墨佳轩?”
“正是。”
李治眯着眼道:“由此可见,孝儿已经知道了墨佳轩是内领府暗桩,他故意在那里谈话,就是为了让你们知道。”
王及善道:“臣也是这样想,二殿下心思聪慧,令人佩服。”
李治捏了捏下巴,道:“既然如此,朕会让大理寺按律法抓捕周伯瑜。不过,你们内领府平白无故抓错了人,也要向飞羽班致歉补偿。类似的事情,可不能再发生了。”
王及善低下头,道:“臣惭愧,臣这就将情况告诉大理寺,将案子转移给他们。臣也会亲自向飞羽班的人表示歉意。”
李治挥了挥手,让他退下了,随后下了一道旨意,让大理寺立刻抓捕周伯瑜审问。
处理完此事后,李治继续忙碌辽东之事。
高句丽的战事虽然结束了,却还有一大摊子的事需要他处理。
其中最令李治犹豫不定的是对倭国的处置。
倭国偷袭隼州,这是一个极好的口实,可以趁机挥师南下,攻打倭国本岛,不说全部占据,至少也可以吞并长门和石见。
这两处地方的银矿最多,如今大唐经济发展过快,民间铜钱不足,正需要白银来缓解民间对货币的需求。
李治早就在盘算着找个机会,打下这两个地方。
然而高句丽刚打下不久,立刻调兵离开,本地的扶余人有可能掀起复国运动。
与倭国相比,高句丽的重要性肯定更重要,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如果不从高句丽调兵南下,直接用隼州的军队攻打倭国呢?
这个办法也不可行。
因为倭国被刘仁愿击退后,中大兄的军队,便一直驻扎在长门,与隼州隔着马关海峡。
刘仁愿的唐军数量太少,自保有余,要想攻占长门,难度非常大。
可若是不攻打倭国,那便有损大唐威名,这也让李治感到为难。
思来想去,眼下倒是还有一个办法。
可以先等一等,等熊津都督府的军队撤回百济地,用熊津都督府和隼州都督府的兵力,联手攻打本州,击败中大兄的军队就轻而易举了。
不过,这个法子可行是可行,却不能马上施为。
因为高句丽投降的军队太多了,甚至比唐军还多,这个时候调走唐军,可能局势会出现变化。
李治已经下了命令,将高句丽军队裁撤到五万,再迁移大量的扶余人,到河南和淮南,降低他们作乱的可能性。
等高句丽局势稳定一些,再让熊津都督府的唐军第一个撤出,便可以完成下一个作战计划了。
正当李治思索时,王伏胜来到旁边,低声道:“陛下,上官相公和阎相公求见。”
李治心知二人是为高句丽的事宜,挥手宣他们觐见。
两人入殿之后,叙了君臣礼,上官仪上奏道:“陛下,这是我等拟定的安东都护府册封名单和迁调名单。”
李治接过一看,这上面几乎将高句丽归降的官员,都做了册封。
比如第一功臣泉男生,被册封卞国公,担任带方都督,能够留在高句丽继续治理。
高宝藏因为投降速度快,地位也较高,虽未立什么功劳,为了稳定高句丽,大臣们也表奏他为朝鲜王、安东都护府副都护。
比泉男生的职位更高。
李治看完后,摇了摇头,道:“高宝藏的册封不妥。”
上官仪忙问:“陛下是觉得册封他为朝鲜王不妥吗?”
李治摇头道:“不,朝鲜王只是一个虚名,册封他为朝鲜王,可以降低高句丽百姓的抵抗之心,这并无不妥,不过此人不能留在高句丽。”
阎立本道:“陛下,据李公的上奏,那高宝藏是一个懦弱无能之人,纵然留在高句丽,应该也没有谋逆的胆子和能力。”
“不,朕却觉得,他很可能会叛唐复高。”李治反对道。
他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在他小本子记录中,高宝藏降唐之后,想要背叛大唐,复辟高句丽。
相比之下,泉男生和泉男产兄弟,却从未有过谋反行为。
阎立本皱眉道:“陛下为何认为他要叛唐呢?”
李治正琢磨着怎么解释,上官仪便道:“其实仔细一想,也不难理解,正因高宝藏性格懦弱,毫无主见,所以很易受他人蛊惑,做出愚蠢之事!”
李治道:“不错,上官卿之言有理。”
阎立本见此,便不再多问。
李治继续浏览奏疏,看了不一会,眉头又皱紧了。
设立安东都护府,划分五大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这没有问题。
然而群臣们提议让薛仁贵担任大都护,却并不合李治的心思。
“这安东大都护的位置,朕看还是让刘仁轨担任吧。”李治说道。
上官仪听了后,吃了一惊。
上午政事堂议政时,也有人提议刘仁轨担任安东都护,被他一力否决。
在他看来,高句丽已经打下了,营州都督府便完成了设立使命。
刘仁轨这个营州都督也可以功成身退,回到长安拜相了。
皇帝却想继续任用刘仁轨当安东大都护,难道是不愿刘仁轨回京拜相?
“陛下,上次我等上奏,提议让薛大将军担任安东大都护,您不是同意吗?”他谨慎的询问道。
李治点头道:“不错,朕当时是同意了,不过后来一想,薛仁贵虽是一员猛将,然而威震四方有余,却不善于牧治地方。”
当初打下吐蕃时,薛仁贵便负责稳定吐蕃局势,结果做的并不好。
后来李治把他调回,让王玄策辅助苏定方,这才稳定了吐蕃局势。
阎立本附议道:“臣也支持让刘都督担任安东都护!”
他原本就反对薛仁贵这种武将留守安东,认为他们容易骄纵误事,倾向于让刘仁轨这种文官,担任地方都护。
只是怕上官仪、刘仁轨等人误会他,以为他说这番话,是不愿刘仁轨回京拜相,这才没有坚持。
此时见皇帝也是这般想法,自然无需顾忌。
阎立本又接着道:“刘都督文武兼备,在处理契丹战后治理上,展现出极高明的手段,调和了各族之间的不和,兼顾各方诉求,是最佳人选。”
上官仪听他如此称赞刘仁轨,也不好再反对了,只问:“陛下,那刘都督担任安东都护,薛大将军可是跟随李大总管回朝吗?”
李治道:“是的,朕已经向他下了旨意。”
唐军打了胜仗,都会有一个献捷仪式的传统。
李勣、程知节、尉迟恭等老将,已经带着一班俘虏和战利品,正在返回长安的路上。
上官仪见皇帝连旨意都下了,再议论此事,纯属浪费时间,便换了一个话题。
“陛下,这次的献降地点,是否要定在昭陵?”
李治摆手道:“不必大费周章了,就在朱雀门外,让我大唐百姓们也共享盛事!”
上官仪领了旨。
阎立本又问:“陛下,倭国在我军攻打高句丽时,突袭隼州,是否要让兵部议定一个惩处的方案。”
李治抬手道:“此事不急,先将高句丽的局面稳定住了,再报复倭国不迟。高句丽民众的迁移事宜,需得抓紧进行。”
阎立本道:“是。”
两人又汇报了几件事,李治也都做了处置,两人便告退离去了。
此时已经过了正午,四月时节,正是春意盎然之时,李治前往临湖殿用午膳。
膳后,小睡片刻。
刚一睡醒,王伏胜便来到身边,递给李治一块打湿的丝巾,道:“陛下,越王殿下求见,正在寝殿候着。”
李治一边洗脸,一边说道:“他来做什么?”
王伏胜道:“臣琢磨着,应该与周伯瑜有关。”
李治眉头一皱。
周伯瑜的母亲临川公主,是李慎的胞妹,李贞又与李慎关系极佳,李慎不在长安,那么李贞肯定会特别关照周伯瑜。
李治刚下旨让大理寺抓周伯瑜,李贞就来求见,显然是来求情的。
李治对李贞颇为看重,若是他来求情,自己直接拒绝,未免太不留情面。
想到此处,李治朝王伏胜交代了几句,随后朝禁苑而去。
甘露殿,寝殿内,李贞正坐在椅子上等候。
他是藩王中最受皇帝看重之人,李治曾下了特旨,他进宫觐见,可在寝殿候见。
等了不一会,内侍小楼来到寝殿。
“越王殿下,陛下宣您觐见。”
李贞点点头,跟着小楼一路来到后宫,穿过临湖殿,一路向北,很快来到了玄武门前。
“陛下在禁苑?”李贞诧异道。
小楼道:“是的呢,陛下上午听了内领府王大将军的一份奏告,就去禁苑狩猎去了。”
李贞跟着小楼,穿过玄武门,来到禁苑一片林子外。
林外入口处,站着一堆内侍和宫人。
地上摆了许多猎物,看来皇帝今天狩猎状态不错,收获颇丰。
李贞暗暗点头,他今天是过来求情的,皇帝若是心情好,他求情成功的机会也更大一些。
这时,只听马蹄声响,几名骑手架着一只小鹿出来了,那小鹿身上,竟插了三支箭矢。
王伏胜也骑着马,跟在众骑手后面。
他脸色似乎不太好,翻身下马后,尖声吩咐道:“都愣着做什么,还不快将箭矢都拔出来。”
越王快步走了过去,朝王伏胜见了礼,道:“王大监,陛下还在林子里狩猎吗?”
王伏胜躬身回了礼,叹道:“可不是吗?都狩了两个多时辰,也不爱惜龙体,我去劝说了几句,就被陛下给赶出来啦。”
越王愣道:“陛下心情不好吗?”
王伏胜指了指那只小鹿。
“您瞧啊,陛下在一支猎物上射了三支箭,这可不是第一支没射死,而是射死后,又补了两箭。由此您就该瞧出来,陛下今日心情坏极了。”
越王暗暗叫苦,问:“是何人惹陛下不痛快?”
王伏胜将他拉到一边,小声道:“周伯瑜这个人,您知道吗?”
越王心中一咯噔,道:“知道啊,他是十姊的儿子,他怎么了?”
王伏胜道:“唉,这位小郎君和许王殿下曾犯下一件事……”
将周伯瑜为了斗鸡,偷走飞羽班鸡的事说了,又说李孝拉着周伯瑜,向飞羽班的人道歉。
此事过后,周伯瑜派人报复飞羽班,诬陷飞羽班的人是燕山会成员,导致他们被内领府给抓起来了。
越王急问:“此事查清楚了吗?”
王伏胜道:“若是没查清楚,陛下也不会发这么大脾气了。内领府查的一清二楚,还听到周郎君与许王殿下的谈话,陛下这才让大理寺复查!”
越王问:“周伯瑜与许王谈什么了?”
王伏胜便将周伯瑜说过的那些话,全部转述给了李贞。
李贞听完后,顿时露出恼怒之色。
周伯瑜小小年纪,竟如此暴虐骄横,此等作风,岂不是和那些叔字辈亲王一样了?
他平生最看不惯滕王、虢王那种仗势欺人的行为,当即决定不再管此事了。
半个时辰后,李治骑着马出了林子,问李贞找他何事。
李贞绝口不提周伯瑜之事,说了几句闲话,便告退出宫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