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9章 尘封四十年的剧本《赤壁大战》
    第259章 尘封四十年的剧本——《赤壁大战》
    5月23号。
    经过十几天的爬升,《寄生虫》的票房终于跨过7000万大关。
    虽说放映周期还有一周左右,但单日票房只剩下几十万,想迈入8000万之境,几乎不可能。
    呼!
    呼!
    “别动。”
    小高同学牢牢夹住沈良。
    少顷,小高同学嘴角微微扬起。
    暖暖地。
    很贴心。
    好一会,小高才松开沈良,然后用纸擦了擦。
    是的。
    今天没带。
    她吃药。
    “《青红》拿奖了。”
    沈良把手机上的新闻递给小高看了看。
    “哦,回头我给王导发个短信祝贺一下。”
    高媛媛扫了一眼,继续埋头清理。
    好多。
    “呶,给你。”
    “什么?”
    话音刚落,一把车钥匙闯入小高的眼帘,看到车钥匙上的四个环,她惊讶道。
    “车?”
    “嗯。”
    沈良微微一笑:“你不是不喜欢保时捷、宾利,觉得张扬嘛,这款rs6是限量款,外观低调,国内很少看到。”
    “rs6?”
    高媛媛对车完全不感兴趣,现在开的还是一辆宝马3系。
    “嗯,车就停在楼下地库,回头你试试。”
    “要不现在?”高媛媛眼珠子一转。
    沈良转头瞥了一眼时间,都快凌晨了,不过,郊区没人,试车不是更方便?
    “行。”
    “好。”
    小高转头亲了一下。
    “我去冲个凉,然后先下去,如果没人,再喊你下来。”
    “ok。”
    随着两人的名气越来越高,偷情是越来越麻烦,两三年前,两人还能偷偷出门逛逛街。
    现在?
    只能窝在家里听听歌,看看电影,读读书,打打扑克。
    很快。
    确认安全无误,沈良全副武装的下了楼。
    安全驶出地下车库,车子转上高架,一路朝着京郊驶去。
    “这车不便宜吧?”
    开了一会,小高也反应过来,这动力,这声浪,哪怕外观平平无奇,也不会便宜。
    “落地大概230万吧。”
    沈良笑着道:“给你开,多贵都不贵,而且,下半年《车神》开拍,你正好提前适应一下性能车。”
    《车神》是深光影视、世纪英雄、长宏影视、飞腾影视联合投资的赛车题材电视剧。
    协拍单位有中汽联、大众333车队、南云红河车队等机构。
    之前定下的重生题材,被广电一刀砍到暴毙,上了量子力学都不行。
    剧本只能大改,改为升级题材。
    男主角张弛+领航员孙宇强一步一步变强,然后遭遇打压,自组车队,征战拉力赛赛场。
    男一号张弛的扮演者是乔镇宇。
    而男二号孙宇强是竹联帮太子爷陈楚何。
    吴惇+飞腾影视合起来占了30%的份额,塞一个男二号,不过分。
    《车神》走的不是喜剧路线,由他们两个出演没什么不合适,毕竟,它不是《飞驰人生》。
    女一号车队经理则是由高媛媛饰演。
    这部剧总投资2500万,一共22集,单集成本破百万。
    其中,成本最高的是场地、赛车,以及拍摄成本。
    就这还是有大众333、斯巴鲁、雪铁龙赞助的缘故,如果全凭剧组负担,单单道具车辆就能干掉大几百万。
    虽然投入高了一点,但凭借广告植入,《车神》已经提前收回800万成本。
    扣除800万,总投资相当于1700万,有乔镇宇、高媛媛坐镇,再凭深光影视的招牌,亏本的概率极低。
    而负责执导的是宁皓和罗噔,由他们联合执导。
    潘子负责掌镜。
    罗潘这丫的。
    踏马又跳回了舒适区。
    不多时,车子停到燕郊的一条小路,两人开始激情试驾。
    满意。
    瓦罐造型,后排空间够大,腿脚能伸展开。
    避震效果不输保时捷、奔驰、玛莎拉蒂、雷克萨斯、宝马。
    办完事,回城的时候,开车的人换成了沈良。
    刚刚大开大合,小高同学好像有点拉伤,安全起见,只能由他开车。
    ……
    翌日。
    沈良早早就出现在公司。
    一周前,程好陪着她爸妈一起去了阿美莉卡,复查结果不错,他们一家准备在老美旅旅游。
    未来半个月,公司都由沈良坐镇。
    管理公司其实跟管理剧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在剧组里,沈良再忙都不觉得无聊。
    回到公司,那不一样。
    很无聊。
    干什么都提不起劲。
    直到下午三点,沈良涌出一股精神。
    上影任中伦,来了。
    “任总,欢迎,欢迎。”
    沈良专门来到公司门口,亲自迎接。
    寒暄几句,两人移步去了办公室。
    “沈导,我来之前,谢老专门嘱咐,你下次去申海,一定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茶台对面,任中伦笑眯眯的抿了一口茶。
    “他说,港台导演拍不出《赤壁》的厚重,就像日、韩拍不了史诗电影一样,这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文化环境决定的。”
    “你是国内目前最合适的人选,他说,‘小沈拍的话,一定不会糟蹋了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谢老过奖了。”
    沈良笑着给任中伦又续上一杯。
    “任总,其实不瞒你说,接拍《赤壁之战》,我也是压力山大,毕竟,《三国》的故事流传的太广。”
    “要是你都拍不好,那我想,国内找不到几个能拍的。”
    商业互吹几波,任中伦从秘书手中接过一堆东西,接过那迭东西时,他收敛了笑容。
    眼神、表情都带着几分严肃。
    看到那泛黄的手稿剧本,沈良的表情也郑重了许多。
    “沈导,这是1980年梁信梁老和谢缙谢老一起写的《赤壁大战》剧本手稿。”
    任中伦一边放下东西,一边介绍。
    “这些是当年二老探讨剧本,前往赤壁考察的照片。”
    “这个。”
    拿起那份手写信时,任中伦语气微顿。
    “这是83年,梁老写完剧本寄给要帮书记后,由他手写的《赤壁大战》回复函。”
    “当年……可惜啊,一千多万的投资,对于80年代的上影是难以承受的巨资。”
    “现在,都交给你了!”
    “嗯。”
    沈良微微躬身,庄重地从任中伦手中接过《赤壁大战》的相关资料。
    “任总,一定不负重托。”
    “哈哈,不要这么严肃。”
    任中伦乐呵呵一笑。
    “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听听背后的故事?”
    “当然,洗耳恭听。”
    “好,那我就说说。”
    随后,他缓缓说起了《赤壁大战》的过往。
    “59年,谢缙导演和梁老一起拍摄《红色娘子军》时,二老就诞生一个念头,要把赤壁大战搬上银幕。”
    “但那会经济困难,二老的拍摄经验又不足,他们就想着晚些时候再拍。”
    “一晃时间到了65年,他们觉得时机成熟了。”
    “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民族自卑感,二老希望用曹操、周瑜、诸葛亮这样的风流人物提振民族自信心。”
    “梁老了一年多时间查阅资料,写出提纲,并完成上、下两集剧本初稿。”
    “原定计划是66年拍摄,但因为种种原因,又搁浅了。”
    “79年,二老再度生出拍摄《赤壁》的念头,梁老了三年时间,辗转京、沪、湘、鄂、粤多地搜集史料。”
    “最终,剧本在83年定稿,计划85年开拍,预计投资1500万。”
    “但,那时候物价飞涨,厂里开支太大,无力承担这笔巨额投入。”
    “90年代初,经济有所好转,厂里准备再启动《三国》电影,然而,那时候央视的剧版《三国》已经上马。”
    任中伦口中的寥寥数语却横跨四十余年,几近常人的大半生,谢、梁二人数度筹拍,数度搁置。
    看着那一沓泛黄的剧本,沈良心底多了几分敬畏。
    如果早知道这段历史,沈良早他妈接拍《赤壁》,哪有吴白鸽的份。
    不过。
    现在也不晚。
    接着,沈良跟任中伦打了声招呼。
    “任总,见猎心喜,我先看看剧本。”
    “请。”
    任中伦微微抬手。
    翻开剧本,第一页是出场人物,主演曹操、周瑜、诸葛亮,从排名来看,梁信和卢苇,两代编剧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
    曹操、周瑜是绝对主角,诸葛亮只是第三男主。
    后面依次是孙权、鲁肃、黄盖、孙尚香、大小乔……
    看到小乔,沈良又想到了吴白鸽。
    玛德!
    吴白鸽真该死啊!
    别人筹备大半生没能拍出来的戏,硬生生被他糟蹋了。
    略过主要角色,翻开下一页。
    上集
    片头:军祭
    占满银幕的火光,骤然而起的鼓乐,刹那间将人们引进1700余年前的军祭场面。
    文学剧本这么写,没问题。
    第一幕片头描绘的是盛大的军祭,有军士组成的军祭舞,有鼓乐,有祭祀,有身着金盔金甲,手持金槊,骑乘菊宝马的曹操。
    更有彻地连天,无边无沿的十万骑兵、三十万步卒。
    明艳的阳光下,枪矛如林,旌旗遮天,却是鸦雀无声。
    然后。
    曹操缓缓举起重如千钧的金槊,待金槊过顶的那一刻,突然间,如天崩地裂。
    千百面战鼓,千百把号角,齐声而鸣!
    完了!
    文字在脑海中变成画面,沈良纠结了。
    这开篇的冲击力比卢苇版《赤壁》更强,气势更盛。
    是用军祭?还是拜相?
    好!
    都好啊!
    但,塔喵的,这不是多选题,而是单选!
    二者只能择其一。
    连拍两场,且不提预算,它的功能性也重复了,不符合电影叙事结构。
    和卢苇一样,上影厂的前面几幕戏全是描写曹操。
    看到第六幕那一段,沈良笑了。
    【行军途中,驷马车厢内。
    脱下衣服,光着膀子的曹操,看着侍儿的脸,他意识到什么。
    “你是男童,还是女子?”
    侍儿低头:“禀丞相,小婢是女子。”
    曹:“那怎么,三四天来就你一个人侍奉我。”
    “禀丞相,原来小女子有四个。”
    “其他三人呢?”
    “死了,在路上。”
    “怎么死的?”
    “瘟疫。”
    曹操长叹一声:“酷暑远征,瘟疫不断,你们又昼夜侍奉我,累死……这都是我的罪孽。”
    “小婢失言。”
    曹操再次看向侍儿。
    “我没有怪你,我喜欢说实话的……抬头让我看看。”
    “胆大而不狂,有英气,眉目之间,很喜人,今晚上你陪我……”
    “陪我睡觉。”】
    想想曹操光着膀子,上一秒话题还在瘟疫,下一秒倏地跳到睡觉,这笔力,厉害。
    这一版剧本,也更贴合现实。
    曹操南下是七月份,正值酷暑,如果盔甲齐整,烈日当头,哪怕有车厢挡着,那也得热死。
    虽然契合史实,虽然是梁信的心血之作,但沈良肯定不能这么拍。
    真按照现实来拍,军营一扎,到处都是光膀子的大汉,他都能想到网友会怎么说。
    满营尽是大膀汉。
    看着,看着,沈良微微蹙眉。
    本子好不好?
    好。
    梁信老师写这个本子一定了很多心血,如果是60、70,甚至80年代拍,它都不会差。
    换成现在拍,它有点问题。
    本子写得太正,节奏又有点拖,经历过好莱坞大片洗礼的现代观众们,恐怕很难容忍整整十一幕的曹操南下行军戏。
    这些剧情如果放在电视剧里,观众的容忍度会更高。
    因为看电视不用额外付费,即使有线电视付费观众,也不会在意那点钱。
    电影不一样。
    一张电影票3-40块,两个人就是7-80块,小一百块,这是真金白银掏出来的。
    所以。
    得改啊。
    抛开节奏,《赤壁大战》里面也有很多好戏。
    张飞横矛当阳桥的改编,沈良就很喜欢。
    【张飞一人一骑挡在桥头北端。背后,桥面上已燃起大火。
    熊熊燃烧的木桥上,张飞横矛立马,据险而守,一人独斗十余骑。
    烈火烧断桥之前,张飞一抡长矛,曹军躲闪之际,张飞借挥矛的惯性,坐骑一转。
    其疾如风,冲开烈火浓烟时,张飞大笑。
    “孙子们来呀!”】
    看到这一段,沈良已经想好构图、灯光、机位、镜头该怎么调度。
    合理地,适当地,精彩地改编!
    更契合历史上的张飞,有勇有谋,万人敌也!
    约莫半个小时后,沈良合上剧本。
    “怎么样?”
    任中伦满怀期待道。
    “任总,我在这个本子里看到了历史的厚重。”
    沈良避重就轻道。
    “也看到了不一样的曹操,不一样的周瑜,不一样的诸葛亮。”
    梁信老师写的剧本里,曹操成了殚精竭虑,雄心勃勃,扶大厦之将倾的一代英主,形象非常正面。
    显然,梁老师不满《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
    除了曹操,周瑜和诸葛亮被他塑造成了相见恨晚,英雄惜英雄的知音。
    “一针见血。”
    任中伦笑眯眯的夸赞着。
    其实,一看沈良避而不谈剧本好坏,他就懂了。
    大概不是特别满意。
    想想也正常,二十多年前定稿的本子,用现在的眼光评判,多少有点‘过时’。
    不过。
    梁老、谢老,包括他自己,对此都有准备。
    他们送剧本过来,只是集思广益。
    沈良才是《赤壁》的导演,对三国,对赤壁,他肯定有自己的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