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2章 绝美风韵的何皇后厌恶 轻视董卓,董
    就在李昭在冀州组建冀“并睦邻商盟”,拉拢冀州世家豪强,并迎亲蔡琰之时。
    帝都洛阳城并不平静,安静了一、两个月时间后,却是再次暗流涌动了起来。
    随着大皇子刘辩被扶为太子,董太后被限制了参与朝政的资格,朝堂上似乎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朝堂之上,何皇后与大将军何进已然牢牢掌控朝政大权。
    何皇后端坐在御座旁的侧位,虽未正坐龙椅,但那股母仪天下的气势与掌控全局的姿态,俨然已是这朝堂的实际主宰者。
    太子刘辩,不过八、九岁,显得稚嫩而懵懂,紧张坐在龙椅上。
    何进身穿大将军朝服,站在殿前,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得意的威严。
    这一天,司空袁逢突然出列,手持笏板,面色严肃地弹劾冀州牧蔡邕,声如洪钟,在殿内回荡:
    “启禀皇后,老臣有本要奏,月前,冀州别驾再向朝廷弹劾冀州牧蔡邕,那冀州牧蔡邕行事乖张,与冀州世家大族多有不合。如今冀州境内,世家豪强怨声载道,局势已然不稳。长此以往,恐生变故,老臣恳请撤下蔡邕冀州牧之职,另选贤能之士前往冀州,以稳局势。”
    袁逢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躁动声。
    随着袁氏支持何进清君侧,扶立大皇子为太子,可谓立下了大功,随之就被皇后给官复原职了。
    此时,听着袁逢弹劾蔡邕,部份与袁逢交好的大臣纷纷站起来,点头附和起来。
    “启禀皇后,老臣也有耳闻,冀州牧无故夺取世家土地,蔡邕不能再为冀州牧了啊!”
    “是啊皇后,当另选贤能!”
    “陛下之前封赐的州牧,虽然有的颇有贤名,但是却没有治理一州之能啊,如那兖州牧王叡,竟然酒后口出狂言,言大皇子没有贤德为太子,如今依老臣看,不仅兖州牧王叡撤了,这蔡邕也该调回朝廷,其并不适合一州之州牧!”
    ……
    一个个偏向于袁氏的大臣,似乎得了什么暗示,纷纷站了出来,弹劾起来蔡邕。
    兖州牧王叡在半月前,在传出酒后乱言,言大皇子没有贤德成为太子后,立即就被朝臣在朝堂上进行弹劾,已经被何皇后给生气的免了兖州牧官职。
    如今众朝臣纷纷弹劾蔡邕,却是第二个州牧了。
    此时,一些清廉与蔡邕交好的大臣则面露忧色,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他们其实是并不希望蔡邕被免去州牧之职,他们知道蔡邕刚正不阿,虽然与冀州世家起了冲突,但是,应该是为了百姓的。
    此时,大将军何进神色微动,站了出来,对皇后拱手道:
    “启禀皇后,臣也收到了冀州官员对蔡邕的弹劾,蔡邕虽是大儒,但是怕也并不适合治理一州。”
    顿了顿,何进又说道:
    “另外,臣率领的北军中候袁术、城门校尉袁绍、凉州牧董卓等人清君侧,诛杀宦官,匡扶朝纲,皆有功勋,也该进行封赐,以免谅了有功之臣之心!”
    大殿内,何进的话音落下,朝堂上又是一阵骚动,如袁术、袁绍、董卓几人面色顿时呼吸急促了起来,也眼眸中充斥期待起来。
    他们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不过,朝堂上位置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加上他们需要走关系,因此一直拖到了今天,他们终于要得到了封赐了?
    朝堂上,清君侧的袁术、袁绍、董卓几人开心了,期待了。
    倒是蹇硕面色不太好看。
    因为刘宏未死,再加上西园军皆听他调遣,因此,在局势稳定下来后,他也是正常上朝。
    龙椅一旁,绝美风韵跪坐的皇后何莲听着何进也站出来谏言免去蔡邕的冀州牧,并为袁术、袁绍、董卓几人请封的话,微微皱眉,美眸目光扫向朝堂上的袁逢、袁隗,心中不由暗自思量。
    其实在最近几日的时间,何进便找她几次,商讨了对袁术、袁绍、董卓等人的赏赐情况,以及对蔡邕的弹劾态度。
    但是,皇后还是不想免去蔡邕这个冀州牧。
    因为,皇后知道蔡邕是李昭的岳丈,如今李昭手握重兵,在军中威望极高,且此次何氏立储等诸多事宜,李昭虽未明面上大力支持,但是暗中隐晦的助力却是不少。
    若此时撤下蔡邕,恐会惹恼李昭,于何氏掌控朝政并不利。
    还有就是,对于李昭的喜欢,让皇后根本不愿意去激怒李昭,以免让李昭远离自己。
    想到此处,何皇后轻轻抬手,示意朝堂上众人安静,随后缓缓开口道:
    “袁司空、大将军所言,本宫自会考量,然蔡邕乃朝中老臣,更是天下有名的大儒,以刚正、忠心而著称,在陛下主政时,便多与陛下因为劝谏起冲突,而被贬到边疆,但并不是说蔡州牧便是错的,蔡州牧虽有与世家不合之处,但冀州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之地。且此时贸然撤下冀州牧,恐引发更大动荡。此事暂且搁置,待本宫与大将军再行商议。”
    袁逢听闻,脸色微微一变,但也不敢再过多纠缠,只得拱手退下。
    何进眉头也是微皱,他明白皇后如此维护蔡邕,定然是因为李昭,不过皇后在朝堂上都已经下了定论了,他也并不好纠缠,以免折损了皇后在朝堂上的威信。
    “北军中候袁术、城门校尉袁绍、凉州牧董卓等人清君侧,诛杀十常侍,匡扶朝纲,皆有功勋,本宫自然要给予封赐。”
    “来人!”
    皇后否了对蔡邕的弹劾,又开口示意一旁中书舍人宣读对袁术、袁绍、董卓等人的封赐圣旨。
    这话音落下,让袁术、袁绍、董卓等人心猛地跳动。
    就连前排的袁逢、袁隗都有些期待了起来,为了袁术、袁绍的封赐,他们可没有少努力,没有少疏通关系,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了吗?
    一旁中书舍人看到皇后示意,站了出来,拿出圣旨,看了一眼道:
    “北军中候袁术接旨!”
    袁术一震,忙站了出来。
    中书舍人大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后敕曰:
    乾坤浩浩,日月昭昭。皇权所系,以功定爵,以贤授任。自圣上龙体违和,卧于病榻,朝堂风云变幻,奸佞时有兴波。幸赖忠勇之士,心怀赤诚,力挽狂澜。昔十常侍乱政,祸乱宫闱,纲纪崩坏,天下纷扰。彼时,袁术身为北军中候,心系社稷安危,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于清君侧之役。其率领麾下将士,冲锋陷阵,与诸贤良并肩,诛除宦官之恶,使朝堂重归清明,其功绩卓著,本宫与圣上皆铭记于心。
    兖州,古称东郡,乃中原之重镇,沃野千里,人口繁庶,实为战略要冲、经济命脉之所系。然前兖州牧王叡,行事乖张,酒后狂言,诋毁太子,失却为官之德,致州内人心惶惶,政务荒废。今兖州局势动荡,百姓翘首以盼贤能之主来安定地方。
    袁术者,出身名门,袁氏一族,代代忠良,家学渊源深厚。其本人智勇双全,既有领军作战之能,又有治理地方之才。此次清君侧之功,彰显其忠勇无畏;平日里,亦多闻其贤名远播,有安邦定国之志。故本宫特旨,封袁术为兖州牧,赐以节钺,掌兖州一州之军政大权。
    望袁术受此殊荣,当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根本。到任之后,勤勉政事,体察民情,使兖州之民能安居乐业;整顿军备,加强防御,保一方之平安;举贤任能,不拘一格,用有才之士以兴州务;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除州内之积弊。
    上承圣上之托付,不负本宫之期望;下慰兖州之百姓,造福一方之生灵。若能恪尽职守,使兖州大治,则功在社稷,名垂青史,本宫与圣上亦当有厚赏。
    钦此!”
    中书舍人的声音响彻朝堂,一瞬间,众文武皆躁动,袁氏一脉官员脸上皆浮现了激动、开心神色。
    袁术更是颤抖,心中涌出巨大惊喜。
    兖州牧!
    他袁术成了大汉十三州州牧之一的兖州牧了!!
    “臣袁术,接旨,谢陛下、谢皇后隆恩!”
    袁术在袁绍那羡慕嫉妒的目光下,接过圣旨。
    “城门校尉袁绍接旨!”
    中书舍人又是一道声音响彻。
    袁绍当即在众人注视下走上前来。
    中书舍人展开下一道圣旨,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后敕曰:
    袁绍于清君侧时,忠勇奋身,功绩昭然。冀州渤海,要地也,今局势纷扰,需贤才镇守。袁绍出身名门,智勇兼备,安民理政、统兵御敌皆有所长。特封袁绍为冀州渤海太守,掌一郡军政。
    望其到任,保境安民,整军强防,轻赋惠民,举贤兴业。上承朕与皇后之托,下慰渤海之民。若能福泽一方,必当厚赏。
    钦此!”
    袁绍听毕,眉头微皱,躬身高呼:
    “臣袁绍,接旨,谢陛下、谢皇后隆恩!”
    说着,袁绍上前郑重接过圣旨,只不过,袁术并没有在袁绍脸上看到什么开心之色,不由冷冷一笑,心中更是舒坦了。
    袁绍确实不太高兴,本来其实渤海太守也是不错了,毕竟现在大家都知道随着州牧制度实施,封疆大吏更舒服,更有权威。
    但是,袁术为兖州一州州牧,他却只是一个太守,这就显得差强人意了。
    司徒袁隗、司空袁逢也不由摇了摇头,有些遗憾,其实他们为袁绍谋划的是冀州牧的位置,何进也答应了,只不过,没有想到皇后竟然如此偏袒李昭,坚决护着蔡邕。
    若是不然,在他们谋划下,袁术为兖州牧,袁绍为冀州牧,袁氏一门两州牧,这多么令人激动。
    甚至袁氏会直接压了李氏一头,毕竟李氏不过有幽州、并州两个边疆州牧而已。
    只是,可惜,皇后并没有让他们满意。
    不过,就算如此,袁氏一门一个州牧一个郡守,两个朝堂三公已经很是显赫了。
    “凉州牧董卓听旨!”
    又一道声音响彻,众人被中书舍人吸引目光。
    董卓确实很振奋与开心,立即窜了出来,道:“末将董卓听旨!”
    大将军何进看着董卓那颇为期待与激动的神色,脸上表情却是有些不自然。
    在封赐之前,他便与董卓沟通过了,询问董卓对封赐的意见,董卓也表明了,只不过,董卓却想要司隶校尉兼任执金吾之职。
    但是,皇后却是直接没有同意,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好意思与董卓说。
    大殿内。
    中书舍人清了清嗓子,再次展开一道明黄圣旨,在董卓期待目光下,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后敕曰:
    凉州牧董卓,于清君侧之役中,果敢勇毅,率部冲锋陷阵,尽显忠勇之态,为匡扶朝纲立下赫赫战功。凉州之地,地处边陲,局势复杂,羌胡等部时有侵扰,然董卓坐镇其间,稳边御敌,保一方之安宁,功不可没。
    执金吾一职,掌京师戍卫,责任重大,需智勇双全、忠心耿耿之士担任。董卓智谋过人,武艺超群,且对朝廷忠心不二,堪当此任。故特封董卓为执金吾,掌京师禁卫,负责宫城内外之安全。
    望董卓到任之后,恪尽职守,严守宫禁,确保圣上与皇后之安危。整顿禁军,严明军纪,提升战力,使京师戍卫固若金汤。同时,亦当秉持公正,不徇私情,维护京师之秩序。
    上承圣上与皇后之信任,下不负京师百姓之期望。若能尽心尽力,使京师安稳,则功在朝廷,名垂史册,朕与皇后必有重赏。
    钦此!”
    董卓原本垂首而立,听到仅有“执金吾”三个字,而没有司隶校尉时,猛地抬起头来,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与不满。
    董卓本以为凭借此次清君侧的功劳,再加上自己在凉州多年经营所积累的威望和人脉,怎么也能谋得一个更为显赫、更有实权的州牧之位,最好是能将势力范围进一步向中原、司隶地区扩张,这才是关键。而非仅仅被困在这京师之中,做一个看似风光,实则处处受制的执金吾。
    就算是袁术的兖州牧,也超过他这个什么执金吾啊!
    但圣旨已下,朝堂之上,众目睽睽,董卓虽心中愤懑,却也不敢公然抗旨。
    董卓强压下心中的不满,缓缓上前,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圣旨时,动作略显迟缓,语气也少了几分应有的恭敬与激动,道:“臣董卓,接旨,谢陛下、谢皇后隆恩!”
    那声音虽洪亮,却隐隐透着一股不甘。
    上首,绝美、端庄皇后眉头微挑,神色浮现一抹不悦。
    虽然董卓立下了功勋,但是想求司隶校尉兼任执金吾。
    这在皇后看来绝对不可能的。
    司隶校尉拥有监察京师百官及周边七郡(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权力。
    除了监察权力,司隶校尉还统领一支军队,负责维护京师地区的稳定。
    而执金吾负责京师的戍卫工作,掌管宫城内外的安全,同样统帅一支军队,若是都让董卓兼任,那么,董卓权利就太大了。
    何皇后其实对董卓这个老东西并看不上,打仗一直打的稀碎,与李昭相比,那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还想要大权在握,想什么呢。
    若非何进帮助董卓请求,执金吾,她都不想给董卓。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对董卓也是嗤之以鼻。
    对于出身边疆的董卓,家世还不行,他们同样看不上。
    倒是朝堂上,一直沉默的西园军统帅蹇硕看着董卓压制不满的情绪,神色倒是微动。
    董卓强压着满心的不甘与愤懑,接过圣旨后,在众文武百官或审视或轻蔑的目光中,缓缓退至朝堂一侧。
    待朝会结束,董卓黑着一张脸,大步流星地走出宫殿,径直回到自己的府邸。
    回到府中,董卓一屁股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蓬!气煞咱家了!”
    董卓猛地一拍案几,案几上的茶盏都被震得跳了起来,茶水溅了一地。
    “这何皇后也太不把我董卓放在眼里了!我董卓为清君侧出生入死,杀了十常侍,为他们铲除了障碍,扶持了大皇子为太子,可谓立下赫赫战功,本想着能谋个州牧之位,最好能兼任司隶校尉,掌一方大权,她倒好,竟然只给我个执金吾打发咱家!”
    大厅内,李儒、李榷、张济等人吓了一跳,忙伸头往外看,生怕外人听到了。
    李儒看到董卓这般模样,心中已然猜到了几分,问道:“主公,可是在朝堂之上封赐之事不顺?”
    董卓面色铁青,冷哼一声,道:
    “何止是不顺!那何皇后只封我为执金吾,大将军数日前答应某的皆没有做到。我董卓在凉州多年,何曾受过这般憋屈!这执金吾看似风光,实则处处受制于朝廷,哪有州牧之位来得自在!”
    李傕是个急性子,一听董卓这话,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嚷道:
    “主公,这何皇后也太不识好歹了!咱们为她何家出生入死,她倒好,这般小气!不如咱们反了,学那周开,封个公!”
    张济相对沉稳一些,皱了皱眉头,道:“李将军莫要冲动,如今朝廷虽然内乱,但洛阳以及各州仍有不少兵力。咱们若贸然反叛,恐怕会成为众矢之的。”
    董卓饮马战场数十年,现在倒也没有昏了头,神色虽不好看,却也点了点头,道:
    “张济所言有理,不过,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若是真能学那周开,封公,割据一方也是一番快事!”
    李儒听着董卓说出心意,哪里不明白董卓仍是向往周开逼迫朝廷封公、割地的潇洒,李儒脸上突然浮现一抹笑意,眼中闪过一丝算计,道:
    “主公,其实,依在下之见,您未必没有机会效仿那周开!虽然洛阳兵力并非只主公一路,怕是不久后,主公不满何皇后封赐之事,便会引来了有心人相助!”
    董卓听了心中倒是一动,有些惊疑看着李儒。
    有心人?
    正说着,突然,府中下人来报,说董太后派人前来求见。
    董卓心中一动,与李儒等人对视一眼,哪里不明白李儒说的有心人,怕就是董太后,董卓深吸一口气说道:“快请!”
    不一会儿,董太后派来的宫人被带到了大厅。
    宫人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董将军,太后听闻将军在朝堂之上受了些委屈,特命小人前来慰问。太后说,将军乃当世豪杰,不应屈居于执金吾之位。如今朝廷局势动荡,太后愿与将军合作,共谋大业。”
    董卓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随即又故作镇定,问道:
    “太后有何打算?与本将军合作,又有何条件?”
    使者微微一笑,说道:“太后希望将军能与蹇硕上将军的西园军联合,为太后所用。待将军与蹇硕将军击败何氏后,可与太后共同扶持幼主为储君,太后愿意提拔将军为三公官员,乃至封侯也不在话下。”
    董卓听了,心中有些惊喜,若是能与蹇硕联合,他们兵力直接超过袁氏、何氏很多,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至于成为三公官员,乃至其他条件,也绝对会比何氏给的多。
    如此想着,董卓顿时就站起身来,满脸笑容,对着使者拱手道:
    “还请使者转告太后,本将军愿为太后效劳,扶持二皇子!”
    “还请使者回去告诉太后,本将军定不辜负太后的期望!”
    使者闻言大喜,对董卓行了一礼,便匆匆离开了董卓的府邸。
    待使者走后。
    董卓突然冷笑了起来,对李儒等人说道:
    “这董太后倒是会抓住时机,与咱们合作,正是咱们的机会。如今有了太后的支持,有蹇硕的配合,咱家推翻何氏,扶持起二皇子轻而易举。”
    “只不过,不论董太后、何皇后怕是都不会真正重用咱家,只要我们再解决了蹇硕,那个时候,朝堂上不就是我们说的算了?那个时候,什么官职,什么封侯拜将,你们通通有份!”
    董卓说的很是贪婪、暴虐与桀骜不驯,让大厅内的牛辅、段煨、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皆都兴奋激动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