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周皇后怀孕,崇祯觉得自己又行了!
本来刚看到这位太子的第一眼,他只觉得平平无奇,不过是个养尊处优的少年罢了。
但是聊了几句之后,他就发现这位太子爷实在是心思深沉,如同深不见底的潭水,让他一个在江湖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都感到有些害怕。
那敏锐的洞察力,仿佛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他的眼睛,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该有的心智。
不过也幸好他这次是抱着十足的诚意投降朝廷的,不然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想到这里,罗汝不由得才加快了脚步,匆匆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生敬畏的地方。
当天晚上,月色如水,洒在宫廷的琉璃瓦上,泛起一层银白的光辉。
朱慈烺闲来无事,在书房中踱步片刻后,最终还是打算去见见崇祯,然后跟他说一下罗汝才的事情。
因为他担心到时候万一崇祯脑子一抽,非要弄死罗汝才的话,那这件事情就不好处理了。
不仅会让那些农民军寒心,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而此时,坤宁宫内,烛火摇曳,映照出温馨而祥和的氛围。
崇祯正和周皇后坐在榻上,轻声细语地聊着天。
崇祯的目光时不时地看向周皇后的肚子,那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温柔。
好吧,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不断努力,周皇后又怀孕了!
这对于崇祯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因为不久之后,崇祯又要当爹了,再加上自己马上就要过寿,这简直可谓是双喜临门了!
这两件喜事对于眼下的崇祯而言,当真是喜不自禁。
周皇后看着面前一脸微笑的崇祯,满眼也都是幸福之色。
毕竟她也没有想到自己还会再生孩子,在她看来,自己年纪已不算小,能再次拥有身孕,实属意外之喜。
当然,现在的周皇后其实也就三十一岁而已,正当风华正茂,只是在古代这个时候,却已然是徐娘半老了。
紧接着,只见周皇后轻轻摸了摸肚子,感受着那里面微弱的生命跳动,然后笑着看向崇祯说:
“陛下,您说臣妾这次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她的声音轻柔婉转,如同黄莺出谷。
崇祯听到这话,慈爱的笑了笑道:
“皇后放心,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朕都喜欢。”
周皇后也是莞尔一笑,那笑容如同绽放的朵,美丽动人。
就在夫妻二人情意渐浓,沉浸在幸福的氛围中时,一阵不合时宜的声音突然响了起来,打破了这份温馨。
“陛下,太子爷求见,说是有事情要和您商议。”
崇祯听到这话,有些不爽地皱了皱眉头,那原本上扬的嘴角瞬间耷拉下来。
他正和周皇后享受这温馨的时刻,却被突如其来的朱慈烺打断,心中自然不悦。
倒是一旁的周皇后反应够快,她深知朱慈烺深夜求见定有要事,因此赶忙说道:
“陛下,烺儿这么晚来见你,肯定是有重要事情要和你商议,你还是见见他吧,臣妾先回寝宫等你。”
说完这话,不等崇祯开口,周皇后便在几个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起身,然后向着寝宫内走了进去。
崇祯也不好说些什么,随意的整理了一下衣衫,这才说道:
“让太子进来吧!”
片刻之后,朱慈烺便走了进来。
当然,朱慈烺这个时候也知道周皇后怀孕的消息,具体的时间大概是在十天之前。
当时周皇后身体不太舒服,就宣了太医过来诊断,结果一诊断就查出了三个月的身孕。
当朱慈烺得知这个消息时,心中不禁有些感慨。
怎么说呢,感觉确实是有点意外,毕竟朱慈烺也没料到崇祯会在这个时候再给他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
不过仔细想想,这件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眼下的崇祯和周皇后年龄并不算大,放在后世,也算是正当壮年了,怀孕生子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朱慈烺其实也不介意再多几个弟弟妹妹,只要崇祯不搞事情、乖乖待在后宫,谁管他生几个孩子呢?
反正将来这群弟弟妹妹都要扔到海外去当藩王。
这也是他早就制定好的计划,将皇室子弟分封海外,既可以避免国内的权力争斗,又可以拓展大明的疆土。
朱慈烺进来之后,四下一阵打量,发现只有崇祯一个人坐在这里,周皇后却不见踪影。
他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随即开口问道:
“父皇,母后何在?”
崇祯则是直接说道:
“你母后说有些累了,所以去里面休息去了。”
朱慈烺听到这话,这才点了点头,随后径直走到崇祯对面,一屁股坐了下来。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精致的茶盘走了过来,茶盘上放着一盏热气腾腾的茶。
小太监微微躬身,将茶盏轻轻放在朱慈烺面前,轻声说道:
“殿下,请用茶。”
朱慈烺直接伸手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然后抿了一口。
那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流下,瞬间驱散了身上的丝丝寒意,让他整个人都暖和了起来。
放下茶盏,朱慈烺这才看着崇祯说道:
“父皇,罗汝才进京了。”
罗汝才?
崇祯听到这话,原本有些不耐烦的表情顿时变了一下,他的眼睛微微睁大,眼神中闪过一丝诧异,然后问道:
“就是那个农民军首领罗汝才?”
朱慈烺点了点头:
“就是他!他今天早上刚刚进京,而且下午的时候儿臣已经见过他了,还和他聊了一下。”
他的语气平淡而沉稳,仿佛在诉说着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崇祯听了这话,顿时更感兴趣了,他的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道:
“那你准备怎么安置他?该不会要把他留在京城吧?”
朱慈烺闻言笑了笑说道:
“以他的身份,留在京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就按照之前的计划打发到辽东去吧。”
崇祯点了点头,心中暗自赞同。
毕竟把一个农民军首领放在京城,他自己也不安心,这些人虽然投降了,但谁知道他们内心里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呢?
就在这时,崇祯似乎又想到了什么,然后看向朱慈烺问道:
“说吧!你想让朕做什么?”
崇祯心里清楚,如果这件事儿真是这么简单的话,朱慈烺今天晚上就不会来找他了。
朱慈烺也没打算卖关子,随后便直接说道:
“虽然之前朝廷已经下了旨意,只要农民军投降便既往不咎,但是罗汝才这家伙心里还是有些害怕的,唯恐父皇不会原谅他。”
“所以他这次来的时候带来了十几个农民军,当然儿臣已经打探过了,这些都是一些穷苦的百姓,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父皇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造反,然后想让父皇看在这些穷苦百姓的面子上饶了他。”
原来是这样!
崇祯听到这话恍然大悟,最后他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沉思。
在他看来,罗汝才此举实在是有些多余了,毕竟天子一言九鼎,之前圣旨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可能还会责罚罗汝才呢?
但转念一想,他突然觉得罗汝才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毕竟在生死面前,谁都会小心翼翼。
想到这里,崇祯直接点了点头说道:
“既如此,那朕便见见他们吧,也算是让他们能安心,刚好两天后便是早朝,就放在那天吧。”
崇祯也希望通过这次见面,能够向天下人展示朝廷的宽容和大度,也能够进一步稳定局势。
眼看事情进行的很顺利,朱慈烺不由得暗暗松了口气,然后笑着说道:
“既如此,那儿臣这就放心了。”
只是这话一出口,崇祯却是白了他一眼,然后说道:
“怎么,难不成你还以为朕会生气,然后直接砍了他?朕有那么不明事理吗?”
朱慈烺有些尴尬的笑了笑,因为他之前还真这么想过。
毕竟在过去的几年里,农民军一直降而复叛,他担心崇祯会一时冲动做出错误的决定。
不过现在看来自己想的确实有点多余了,因为崇祯脑子很清醒,并不会因为之前的事情而影响大局。
就在朱慈烺准备告辞离开的时候,崇祯突然又道:
“对了,郑芝龙还没有回来吗?”
朱慈烺微微一愣,然后摇了摇头说道:
“还没得到消息,主要是距离太远,消息传递也不太方便,不过儿臣觉得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崇祯听了这话,并没有得到安慰,反而颇为担忧地说:
“希望吧,这要是中间出了岔子,那可就麻烦了。”
崇祯有这样的担忧也是正常的,毕竟他这次的万寿节对于大明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外展示大明实力和威严的重要机会,也是凝聚人心、稳定局势的关键时刻。
如果在这个时候出了问题,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比于崇祯,朱慈烺却没什么好担心的,毕竟这次的事情基本上全部都在掌握之中,应该是不会出什么幺蛾子的。
真要说出现风险的话,估计也就是海上可能会发生什么意外了,不过这种事情郑芝龙应该也会考虑到的。
想到这里,朱慈烺随即便安慰道:
“父皇放心吧,这件事情不会出现什么差错的,等郑芝龙那边有消息了,儿臣立刻派人来禀报父皇。”
崇祯闻言轻轻点了点头,只是眼神中还是有点担忧。
朱慈烺也没有再多说什么,随后便直接离开了皇宫。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来到了两天后。
这天一大早,天色尚处于一片黑暗,罗汝才便和十几个农民起来了。
随后他们各自开始洗漱换衣,就连那几个孩子一早也都被人叫了起来,然后在大人的催促下,也乖乖地穿上了崭新的衣服。
罗汝才是在昨天知道今天皇帝打算召见他的,而且还是在皇宫召见他。
这对于罗汝才来说,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所以昨天晚上罗汝才几乎没怎么睡,他的内心满是激动和惶恐。
虽然之前已经得到了朱慈烺的承诺,但是毕竟太子是太子,皇帝是皇帝,他可不知道皇帝会不会真的按照太子说的来。
当然,这也就是罗汝才不知道如今这位大明太子的实力,他要是知道的话,估计就不会这么担心了。
至于其他十几个农民,差不多也是如此,得知皇帝要召见他们的时候,一个个都激动得不行,激动之中又有些害怕。
毕竟他们曾经都跟着张献忠、李自成造反了,皇帝真的会原谅他们吗?
但是现在想这些也没什么用了,他们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穿戴整齐之后,他们便跟着锦衣卫去往了皇宫。
而这个时候,准备上朝的大臣们也各自开始准备上朝了。
不多时,一众大臣们便齐聚于太和殿内。
当看到崇祯出现在龙椅上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有些惊讶。
毕竟皇帝已经很久没有上朝了,这次倒是难得。
按照规矩,众人依次见过皇帝,然后便各自汇报起了公务。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大明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各种事情也都在有计划地进行着,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
崇祯则是静静地坐在龙椅上,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位大臣的汇报。
片刻之后,崇祯突然开口说道:
“诸位爱卿,朕得到消息,之前在陕西投降了朝廷的农民军首领罗汝才已经进京了,今日朕想和诸位爱卿一起见见他,问问他为何要造反。”
在场的大臣们听到这话,脸色均是一变,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和疑惑。
因为他们还真不知道罗汝才进京的消息。
不过想想也是,谁会在乎一个农民军首领呢?
但这话肯定不能说出来,毕竟在皇帝面前,他们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礼仪和尊重。
下一秒,王承恩尖细的嗓音响了起来:
“宣罗汝才进见!”
紧接着,太和殿门口,罗汝才带着十几个农民缓缓走了进来。
他们的脚步有些沉重,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和不安。
众臣看在眼里都是有些惊讶,因为罗汝才身后还有着十几个农民打扮的人,这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知道的还以为罗汝才这是拖家带口来的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