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1章 裁撤冗官
    简短的会面结束,李牧就带著一行人参观军营。
    在大虞朝,武將的份量从来不在於官职高低。
    谁手中的军事实力强,谁说话就更加硬气。
    作为朝廷任命的参將,魔下的部队全是朝廷在册的兵,完全没必要藏著掖著。
    糊弄一群不知兵的文官,只要看起来样子不错,那就可以宣布是精兵。
    骑兵训练时间短,暂时没法进行表演。
    好在这些士卒,本来就是从步卒中选拔的精锐,被李牧带著见过几次血整齐的排列在一起,远远就能让人感受到杀气。
    “李参將真是练兵有方啊!”
    古有人忍不住感嘆道。
    扬州营才组建三个多月,就有眼前的成色。
    若是过上几年,绝对是大虞军中的精锐。
    在京中的时候,听说朝廷要加强对东南各省的控制力,他还没当成一回事。
    现在看来当初的传言,並不是空穴来风。
    眼前这支部队一旦训练成功,未来南方有变,完全可以就近进行兵力调动。
    不需要千里迢迢,再从京师调兵遣將。
    在和平年代,应付一般的小乱子,这样的兵力部署已经够用了。
    知府大人过誉了,本將只是履行了本分职责。
    全天下的精兵,都是钱粮餵出来的。
    如果財力能够保证,天下能够练出精兵的人多了。”
    李牧坦率的回答道。
    全都是大实话,在钱粮有保障的情况下,大虞朝真不缺將才。
    尤其是九边之地,能打的將领,真心不在少数。
    倘若朝廷能够筹集足够的军费,扫清外患也就三五年的事情。
    “哈哈,衙门中还有事,本府就先行离开了!”
    听到钱粮两个字,古有文急忙哈哈一笑,赶紧找藉口跑路。
    直觉告诉他,如果再留在这里,今天又少不了大出血。
    倒不是他反对砸钱练兵,恰恰相反古有文是文官中,少数支持增加军费投入的官员。
    在翰林院的时候,他就上书过朝廷,希望能够增加军费支出。
    政治上支持是一回事,要自己掏钱是另外一回事。
    当了家之后,才知道柴米油盐贵。
    现在对李牧的最大支持,就是他自己不出来捣乱。
    见古知府转身就走,连挽留的机会都不给他,李牧很是无奈。
    不就是多要了几次军费嘛,这种事情是个武將都会爭取。
    天上不会掉馅儿饼,军费这玩意儿自己不主动去爭取,人家还以为拨付的钱粮够用了。
    平常时期不多叫苦,等衙门有钱的时候再去,黄菜都凉了,
    別看扬州营的日子不错,扬州正在重建中的其他军队,那是一个比一个苦逼。
    州县下面的巡检司、守备营,全部都是空壳。
    重新掛出招牌的扬州卫,也只是前景光明,现阶段还在吃糠咽菜,
    朝廷划拨到扬州的军费,优先保障战斗力更强的募兵,地方部队一应待遇都要靠后。
    扬州营展现了自身的价值,才能够从府衙中抠出钱来。
    很多地方將领,现在手头就几个亲兵,连架子都没搭起来。
    跑去衙门要钱,一个个都遭受了社会毒打,领教到了什么是文贵武贱。
    不备上一份厚礼,连门都进不去。
    文渊阁,五大阁臣齐聚一堂。
    “诸位同僚,裁撤冗员的计划,遭遇到了困境。
    今天召集大家过来,就是要商议一下,后续该怎么推进下去。
    史阁老你之前负责吏部,对冗员问题最熟悉,先说说具体情况吧!”
    庞亨升率先开口说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內阁重组之后烧起的第一把大火,就遭遇到了麻烦。
    如果此时放弃,对內阁的权威,將是一个重大打击。
    “首辅,从清查情况来看,朝中的冗员主要有三部分。
    一部分是陛下日常封赏的,这些人多是宗室、勛贵、外戚。
    直接把人赶出朝堂,这肯定是不行的。
    吏部的计划是保留这些人的职衔,允许他们享受相应品级的待遇,但发放俸禄时会增加宝钞比例。
    目前进展相对顺利,这些人不指望朝廷的俸禄过日子。
    除了嘴上骂了几句之外,倒也没闹出什么大乱子。
    麻烦的是后面两种。
    我朝除了科举入仕,还有承荫制度和举荐制度。
    第二部分冗员,就主要来自承荫。
    因为个人能力问题,承荫入任的大都会被安排到閒散衙门。
    隨著时间的发展,这个群体也日渐壮大,导致很多衙门超编,
    第三部分冗员,则是正统科举入仕的。
    或是因为考核不过关,或是遭到贬斥,造成了一部分官员被边缘化。
    这些官员等同於虚衔,平常时期无事可干。
    除了领取俸禄之外,一年到头都不会到衙门中报导。”
    史元虎脸色阴沉的说道。
    事先没有把脉络清楚,低估了裁撤究员的难度,
    別人都可以理解,但他这前吏部尚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就太不应该了儘管大家嘴上没明说,心里对他的办事能力,还是產生了怀疑。
    偏偏他也是有苦难言。
    吏部尚书不是万能的,有些敏感的事情,他是无法过问的。
    在入阁之前,他绝对不敢谈裁撤冗员,哪怕关注一下都不行。
    內阁擬定的裁撤標准,本身就非常的宽鬆。
    只要手头有事情干,管是否重要,都不算是冗官。
    尷尬的是清查之后才发现,平常不干事领取的俸禄的官员,比实际干活的人还多。
    这种得罪官僚集团的活儿,除非內阁足够强势,否则根本推行不下去。
    “看来是我们之前考虑不周,既然大家的入仕方式没有问题,那就不能直接把人赶回家。
    我看对一应閒散官员,主要以劝返为主。
    临近致任的,那就安排他们提前致任,一应待遇按正常官员致任执行。
    不愿意离开的,朝廷也不採取强制措施,
    户部在发放俸禄的时候,逐步提高他们的宝钞比例,未来致仕也以发放宝钞为主。”“
    徐文岳开口说道。
    冗官数量太过庞大,裁撤势在必行。
    不然日渐庞大的官僚系统,就能够把大虞朝掏空。
    可官场也是人情社会,直接把人赶回家,也太过不近人情。
    强行执行下去,下面的牴触情绪,肯定非常大,
    冥思苦想之后,他选择了折中处理。
    有了裁员的消息衝击,再提出降低俸禄,大家的接受度就高了很多。
    何况他们还不是直接削减俸禄,只是增加了宝钞在俸禄中的占比,名义上待遇还是一样。
    大家的面子,也算是保住了。
    再劝返几个倒霉蛋,剩下的人心里只会庆幸,就顾不上俸禄降低的小事。
    毕竟,大虞朝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员,都不依赖俸禄过日子。
    天下只有穷酸秀才,没听说过穷举人,更不用说在职官员。
    哪怕一文钱的俸禄不领,光接受乡邻投献的免税田,也有不菲的收入。
    承荫的那帮的权贵后代,从来就没缺过钱,更不需要大家操心生计。
    “徐阁老言之有理,確实不能把事情做绝。
    我们裁撤冗员,主要是为朝廷减轻负担。
    既然减负的目標达成,裁员就不再那么重要。
    我看就定下一个目標,裁撤一百名官,给外界一个交代就行了。”
    一旁的吕阁老开口附和道。
    得罪人的活儿,谁都不想干。
    內阁重组后的第一把火烧这么大,实际上也被局势给逼的。
    上一届內阁可是完成了盐政改革,哪怕盐商报效的银子不算,盐税也破纪录的到了五百万两。
    宋阁老死后能够获得哀荣,很大程度上就是沾了盐政改革成功的光。
    哪怕不是他主导完成的,可內阁既然配合了工作,那就有他一份功劳。
    如果是他亲自主导完成的,那么获得的諡號,没准还可以再往上提提。
    为了生前身后名,大家都得做点儿事。
    裁撤冗员难度大,但风险却不高。
    毕竟,尺度在他们手中握著,可以灵活的进行调节。
    “吕阁老,我们前面搞出那么大的动静,现在这么草率收场,对內阁的权威影响非常大。
    对閒散官员的处置没有问题,但裁撤一百名官远远不够。
    要知道这些事情,未来是会被记入史书的。
    这么小家子气,让后人看到了,我们几个就成了笑话。
    既然已经决定搞了,那就搞出点儿成绩出来。
    我看从地方到中央,合计裁撤一千名官,以凸显我们肃清官的决心!”
    裴学庆的话,让眾人陷入了沉思中。
    生前身后名,这玩意儿没人能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