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要走了,你不送送?
听到秦淮的问题,李条有些不確定说道:
“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是六部尚书,亦或是散骑常侍。”
“有可能成为太子詹事吗?”
这几个官职都是从三品,只是服务对象不同,李条说的官职服务的是当今圣人,秦淮说的官职服务的是太子,未来的圣人。
“不太可能。”李修摇了摇头。
“您与卢刺史是..?”
秦淮不確定李条与卢元辅的关係,不知道到底是需要什么样的建言。
“我们是好友,我自然希望他能在长安谋得更大的前程。”
果然,听罢李条的话,秦淮心中暗道不妙。
此刻去长安,除了太子詹事这种东宫的官职,其他的官职都会隨著圣人暴毙產生剧烈的震盪,秦淮根本无法预测到底是好是坏。
发展好的,可能直指权力中心。
发展坏的,可能顷刻丟官卸职。
有权有势的人,没有谁喜欢不確定性。
如果不在长安,而是像现在偏安一隅,虽然也会动盪,但是传导的速度总归会慢一些,可谈判的空间、掌握的力度都会大一些。
秦淮斟酌著说道:
“使君,我听闻入冬之后,圣人身体不好,尤其是近些年喜好神仙,要求天下方士为他合长生药,而多服金丹,性格转向躁急,身边陪侍的宦官和常伴左右的大臣,都多有获罪。”
“哪怕是官至宰相有著削藩大功的裴度,也依然被贬黜。”
“此时去往长安,下官认为,並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虽然说伴君如伴虎,可是宪宗太过喜怒无常了点。
要不是宪宗动辑处罚他身边的人,怎会被日夜难安的大太监王守澄害死?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著,永远不要得罪给你做饭的人。
道理差不多。
秦淮能说的基本上就这么多了,至於卢元辅怎么选择,他不是很关心。
谁知李条听罢,微微一笑:
“秦淮,你不会是想著让卢薇娘子多在浙西停留些日子,才有如此建言的吧。”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com】
“卢薇?”
秦淮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难道说:
“卢元辅是卢薇的阿爷?”
见李条点头,秦淮大呼后悔。
“早知道如此,我就不多说什么了,爱去不去,爱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最好是早点去,把这神经质的姐妹一併带过去。”
“不过,如果我记忆没错的话,圣人李纯暴毙,不到一年的时间,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就全部復叛,这卢元辅既然是卢薇的阿爷,大概率就是出身卢龙镇,到时候卢龙復叛,他们父女若在京城,又该如何自处?”
“圣人不信任,老家不待见,典型的两头不討好。”
“那时候的日子,可比现在难受多了。
秦淮想到这些场景,並没有起什么侧隱之心,人各有命,又岂是他一个人改变得了的“再说了,说不定歷史的走向已经改变了。”
秦淮想起了蝴蝶效应,他穿越以来在浙西道的种种行为,已经改变了李条、竇易直等权势人物的结局,说不定长安也会因此產生一些连锁反应。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王朝衰颓、藩镇割据的大趋势,绝不会因为秦淮的出现而有任何改变。
这是深层次的生產关係的变化,远不是他弄的这点“微操”可以影响的。
“李参军,最近李有没有什么动静?扬州情况如何?”
相比於长安,秦淮更关心身边的事,圣人一旦暴毙,这武寧军节度使李应该也是在割据的行列的,到时候周边的势力,除了最温顺的淮南道,没有一个好相与的,局势显然会比现在恶化不少。
李施群摇了摇头,说道:
“李跟以前一样,並没有什么出格的动作,他在扬州安插的李扬,最近也是安静得很,对於漕运生意也不是很看重,倒是被我捡了不少便宜。”
秦淮点点头,知道这二人都在等著他的消息,一旦双方达不成酒精的交易,李施群一定会比现在难受得多。
眾人就分化张子良和张部的具体施行方法,又进行了细致的详谈和演化,等细则一一敲定后,这才散会。
等到秦淮返回大关的时候,没想到竟然遇到了一个他意想不到的人。
张寄奴。
“老丈,您怎么来了?有什么事情,吩咐一句就好了,怎么还亲自过来?”秦淮忙將张寄奴迎进了屋。
秦淮看著张寄奴略显严肃的面庞,心里有些打鼓上午对著喜欢故弄玄虚的卢薇一顿痛骂,总不会是受了委屈回家告状,这是家长找上门了?
“秦县令,不管是家丁驱赶民夫,还是骑兵欲杀漕丁,都不是两位姑娘的主意,你不应该把这笔帐记到她们头上。”
果然,就是为了此事而来。
老丈都出面了,秦淮不可能再次选择硬槓。
至於是不是卢薇她们的错,秦淮心里自有判断,没必要跟这位护续子的家长起衝突。
想通这个关节,秦淮脸上堆笑,说道:
“老丈言之有理,上次小子言行无状,衝撞了两位娘子,还请老丈代我致歉。”
“你自己犯下的错,你自己去道歉!”
张寄奴一反常態,对秦淮的场面话较起了真。
“我说我错了,你就真的认为我错了?”
秦淮正欲反驳,就看到张寄奴转了语气,略显沉重说道:
“卢焰马上要离开丹徒了,现在就在小院等你,你去见她一面,送送她吧。”
“把话说开,断了她的念想,我保证不在卢刺史面前多说一句话。”
见张寄奴威逼利诱示弱各种手段都用上了,秦淮再不想去,也是拉不下脸来拒绝了,
轻轻地点了点头。
与秦淮前世的认知不同,这个时代,『送別”真的是个非常有杀伤力的词汇。
受限於各种天灾人祸以及人的寿命和交通条件,此时的人,非常注重“离別”这个程序。
因为匆匆一別,真的很可能就是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光是表达送別的诗,就占据了全唐诗的六分之一,名篇佳句更是不计其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足见古人对於送別的特殊情感。
“此次送別,还望老丈指点。”
秦淮现在完全把握不准卢氏姐妹的心脉,只好求教。
“脱去偽装,拋开身份,真诚相待,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