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章 如果钳工职业生涯巅峰是一百分
    林巧枝最先参加的, 是三年级的期末理论考试。
    虽然可能说起来有些扎心。
    但当下中国的工业化基础确实太薄弱了,以至于他们的学习和考试的内容,并不会超过课本范畴太多。
    教材很多都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从那些早已经走完工业化历程的国家, 从那个高楼大厦林立,保时捷已经在马路上飞奔的国家。
    国家都没能把这些内容全部吃透。
    红旗农械厂的老师, 就更不可能有这个实力了。
    但这也给林巧枝提供了便利。
    她找旧书的时候, 专门找的之前毕业成绩好的,书上有笔记的旧书。
    老师重点讲解的、稍稍略过的部分都很清晰。
    自学起来并不会太过吃力,因为“拔高拓展”的部分是非常有限的。
    林巧枝昨晚就在家里,给钢笔灌好了墨水,削好了两只铅笔。
    她坐在陌生又熟悉的三年级教室前方, 靠近讲台的一张临时加的课桌。
    文具摆好,铅笔、尺子、橡皮工工整整地放在旁边。
    将钢笔帽反插在笔杆上,又握着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两笔。
    试过墨水出的流畅,林巧枝才看向了题目。
    三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们, 也都拿到油墨印的考卷,写上名字。
    这个过程中, 都忍不住多看了前面的背影一眼。
    无他, 这一学期受到的刺激太多了。
    也不是他们非要关注,但老师真一点没放过他们。
    “人家一个女孩子,都知道这么努力学习,不怕辛苦锻炼钳工技巧,再看看你们,我也不说得那么直,有些同学自己心里清楚, 学的都是什么玩意?点起来基础公式都答不上来,平时上课到底有没有认真听讲?”
    “你们都三年级了, 明年就毕业了,现在学得扎不扎实,以后到了工作岗位看得一清二楚!别到时候羡慕别人一级级提升级别,眼瞧着人涨工资后悔……”
    “你们知道一年级的林巧枝是怎么学的吗?”
    “同学们啊,老师去打听过了,人家书就没放下过,放学就是一头埋进操作教室,听说回家了还要学,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自律不是一天两天,人家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天天都这样……”
    这样的各种“鸡汤”往往还会有一个标配作为总结收尾
    ——有付出才能有回报,你们看看林巧枝,多看看她,多学学她。
    不知道当老师的,是不是都喜欢这样激励学生。
    又或许是因为太过励志了,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在听到传言惊叹过后,都会跟学生们说类似的话。
    并且产生了一些谣言——比如林巧枝天不亮就起。
    林巧枝自己都不知道,她居然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她难道不是在睡梦中吗?
    谣言还在各个老师自由发挥下,变得逐渐离谱。
    三年级的学生听了心里都在哇哇叫。
    老师你听听看,你说的还是人话吗?你们老师难道不对对词儿吗?天不亮就起,狗不叫不睡,这还是人吗?
    恨不得反问一句,老师您当初也这样?
    可惜有贼心没贼胆,只能在心里大声蛐蛐两句。
    这会儿看林巧枝的背影,又是牙痒痒,又是心里慌。
    林巧枝知道有人在看她,但她不管这些。
    她专心的答题。
    前面的题对她来说都比较简单,比如“有一钢圈,外径为aa,内径为bb,厚度为cc,求重量*”都是书上讲过的例题改编的,她都学透了。
    后面有些涉及实践,操作,画图的题目,她谨慎了些,因为没有跟班听老师讲过。
    但她也在梦里去寻找着看过实践过,也不会太难。
    顺着做下来。
    林巧枝看到最后一题,她愣了一下。
    【同学们,三年钳工学习生涯结束了,如果满分是一百分,你会给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如果钳工职业生涯巅峰是一百分,你觉得自己未来能做到多少分?】
    林巧枝犹豫地看了看分值。
    这最后一道题10分。
    她几次落笔,都在钢笔尖碰到纸时停住。
    她回顾了一下前面的题目,发现前面的题都还比较有把握,就算10分全丢了,也不至于降到85分以下。
    于是,她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
    答:
    100分;100分。
    从教室走出来,江城已经入了冬,太阳暖融融的晒下来。
    林巧枝抬手稍微挡了一下眼睛。
    她不确定最后一题能拿多少分。
    但她无愧于心。
    三年级的期末考试结束,一二年级的氛围也逐渐紧张起来。
    毕竟快要过年了。
    要是没考好,成绩往学校外墙上一贴,或者老师顺嘴和家长一念叨,这个年可就不好过喽!
    一年级的理论考试,再没有出现三年级那种意外。
    林巧枝顺利的答完了,并且对成绩很有信心。
    当天下午,就是操作课考试。
    俗话说,快车工,慢钳工。
    钳工其实是个细致活。
    这场考试时间,足足五个小时,从下午一点,到晚上六点。
    全班一起考,还临时从车间调度来了一些钳台。
    林巧枝操作着车床,对准铁料削了下去。
    她的手法很基础,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操作。
    但只是几分钟的时间,黑板上图纸出的题已经初具雏形。
    粗车过后,她让开车床前的位置,拿着粗车好的铁料到钳台前。
    王柏强巡视过来的时候,有点惊讶地瞅着铁料。
    “我量量。”他掏出随身带的游标卡尺。
    尽管看的时候就感觉不对,但真的量出结果,王柏强还是有点纳罕。
    上次他来看的时候,明显精度还不能控制在10丝以内,这才半个多月,就跨过这个坎儿了?
    以他的这么多年教学生的经验来看,很多三年级生、甚至招工进厂好几年的钳工师傅,也就这个水平了。他指的还是为了工资勤奋练习技术的那种师傅。
    “你最近专门针对练了?”王柏强收回标尺,只能勉强想到这个合理的解释了。
    林巧枝点头:“是的。”
    王柏强默然无言。
    他跟着师父,也是认识不少业内高水平钳工的,连被上头招走那种,也晓得一两个。
    没想到还是不太够用。
    如果说,在今天之前,有哪个学生敢跟他说:“王工,你放心,我努力练习一个月,就能进入下一个精度。”他肯定让人好好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不要痴人说梦!
    “继续吧。”王柏强板着脸,拿着游标卡尺的手往后一背,去巡视其他学生了。
    在差不多下午四点半的时候,林巧枝提交了工件。
    这次过年前的任务完成了大半,林巧枝感觉人都轻松了一大截。
    她神采奕奕地向操作课老师和特意留下来的王柏强道:“我准备好了。”
    随时可以开始规定时间内拆卸组装车床的考试!
    这是她最有把握的一项了。
    车床型号又不会变,拆卸和组装的时间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动,一般就在几秒内徘徊。
    “车床电已经断好了。”王柏强指指学校唯一那台教学车床。
    大家的工件都到了最后手工细化的阶段,车床已经用不上了。
    林巧枝把工具按照她的使用习惯,在手边一一摆好。
    然后看向两位老师。
    她的眼里缀着神采。
    “开始。”时间也被记录在册子上。
    林巧枝专心开始拆卸这台车床。
    她动作看起来并不快,但却有种看起来很流畅的感觉,虽然嘴上不说,但操作课的老师其实很喜欢看她的操作。
    并没有生搬硬套老师教的拆卸组装手法,她好像自己逻辑融洽地调整出了一套适合她自己的技法。
    说不出是什么感觉,就是看着很莫名的舒服。
    过程中,偶尔会有一两个学生来提交自己的操作考试成品工件。
    但林巧枝完全不受影响。
    说起来,王柏强还是第一次看她完整的拆卸组装车床的全过程,他往后头的桌子上靠了靠,眼睛看着林巧枝的动作,问:“她一直都这么专注吗?”
    “是的,”操作课老师想了想,有点不确定地说,“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她在享受这份专注。”
    “享受?”
    “嗯,尤其是沉浸在练习里的时候,她好像很适应这样的享受。”
    王柏强若有所思,又看了一眼机械挂钟。
    林巧枝这会儿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儿时就喜欢做玩具的她,其实非常享受通过双手创造世界的乐趣。
    此刻,她的心半截泡在水里。
    急迫地想要感受到上岸的安稳与落地。
    只不过不论急迫还是享受,全部都化作行动,投入到书山械海里,变成汗水和成绩,组成十五岁少年的青春回忆。
    ——不懈奋斗的拼搏青春记忆。
    只是对这一切,她本人还毫无自觉。
    最后写明时间和日期的成绩单上,签上了林巧枝和两位老师的名字。
    通过了!
    提前毕业的第一个要求,完成了!
    “恭喜你。”操作课老师把成绩单递给她。
    林巧枝脸上扬起一个灿烂的笑容。
    她看向王柏强,眼里战意昂扬得发亮:“王老师,寒假我会继续努力的。”可不要以为她会知难而退。
    她可是要做满分100分的钳工。
    敢写,她就一定敢去做!
    考完后大概三天,学校就发试卷,放成绩了。
    林巧枝的名字,在两个年级都高居榜首。
    放眼望去,一溜烟的90+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