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2章 跨马游街!
    第92章 跨马游街!
    嘉佑八年,六月初。
    宣德门,汴京二十一道外城门之一。
    以江昭为首,二十余位主要功臣,领兵一百有余,行至于此。
    此行,合计带了三千左右的士卒。
    不过,这些士卒不可太过靠近皇城,是以领去了东郊大营休息。
    “吁!”
    江昭举目眺望,瞥见一道清瘦紫袍身形,连忙拎住马缰。
    仅是望了一眼,江昭果断丢下缰绳,翻身下马。
    江昭一下马,百余将士有样学样,连忙跟着下马。
    九成九的将士都不怎么清楚凯旋的流程,有的甚至是首次入京,以免失礼,唯有立刻下马。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而宁远侯、忠敬侯、顾廷烨这样出身将门的人,齐齐下马,则是因认出了清瘦老者的身份,以及望见了清瘦老者身后站立的一大批紫袍、红袍官员。
    正冠敛容,江昭大步走向清瘦老者,恭敬一礼。
    “学生江昭,拜见老师。”
    那清瘦老者,赫然就是百官之首,韩章!
    以宣德门为分界,除了百官之首韩章以外,还有五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六部侍郎、九寺寺卿、九寺少卿,御史台主官、谏院主官、五监祭酒、翰林学士.
    文武百官,齐齐汇聚,无一缺席。
    “昭儿。”
    江昭一礼,韩章欣然受之。
    老者上前扶起佳徒,欣慰点头。
    昔年六岁的小孩,已然开疆拓土,为一方柱石。
    没有什么能比教出这样的弟子,更让人欣慰。
    文武百官,齐齐注目。
    韩章,江昭。
    一师一徒。
    一位是三十七岁的内阁大学士,四十九岁授宰辅大相公一职,为一国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一位是十八岁的状元郎,二十四岁拓土七州,执掌一方,为西北柱石。
    或许,真的有机会一观一门两阁老的佳话。
    甚至,一门两宰辅!
    “开疆拓土之功绩,此为大周首例。”
    韩章欣慰一笑,说道:“该有的赏赐,我都私底下向官家提过建议,必不缺少。”
    江昭连连点头。
    老师办事,他放心!
    这一点,可以说是独属于文官领兵的好处。
    文官领兵,一旦有了功绩,几乎不会被刻意压制。
    甚至就像江昭一样,有背景的文官能适当拔高赏赐档次。
    领头人赏赐不差,底下人的赏赐也会相应好上一些。
    相反,若是武将领兵,就连不受到打压都是奢求!
    韩章走上前一步,望向百余将士,高声唱道:
    “此次西征,披坚执锐,浴血千里,终是拓土。此乃江山社稷之幸,黎民百姓之福。王师凯旋,载功而归,山河同庆,官家已备琼浆玉液,为功臣洗尘。”
    “官家有旨,此战功臣,可骑马游街,进宫面圣,领旨谢恩。”
    言罢,韩章拍了拍弟子。
    “去吧。”
    江昭点头,躬身一礼,旋即走向汗血宝马。
    其实,百余人游街,除了几位名气本身就偏大的人,余下人几乎分不到什么名气。
    而以江昭的名气,也不差一次游街。
    只不过,游街一事从来都不单是为了涨名气。
    更重要的是享受万众瞩目的感觉!
    江子川名扬天下,昔年为一代文魁,跨马游街,肯定不差这一次。
    但,这不代表百余位将士不想享受一次。
    要是不出意外,这次游街,将会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巅峰。
    “走!”
    江昭跨上马背,领着百余将士,齐齐入城。
    一入宣德门,入目就是夹道欢呼的百姓。
    高呼之声,此起彼伏。
    熙河开边,意义实在太重大。
    一方面,这是拓疆之举,史书留名。
    一旦涉及史书二字,注定受人追捧。
    另一方面,拓疆之举实在是撑起了大周的脊梁。
    这一战的存在,证明了大周未必就怕了西夏、吐蕃。
    对民族自信心的增长,非同一般。
    无论是朝廷,亦或是民间,都有意促成拓疆举动的传播。
    为的,就是鼓舞人心。
    江昭举目望去。
    平民百姓,达官显贵,官眷贵妇,一一欢呼鼓舞。
    偶尔甚至听得见一些讨论的声音。
    江昭其人,本就名扬天下,“淮左江郎”、“小阁老”两个称呼传遍天下。
    如今,有了拓疆之功,自是让他的声望再度大涨一次。
    甚至,一些存在感不高的内阁大学士,也未必就比得上他。
    如此,探讨之声自然不可能少。
    除了江昭独一档以外,余下最受讨论争议之人,却是顾廷烨、顾偃开父子!
    有道是“待我入关,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顾廷烨就是这样的遭遇!
    父子二人一齐稳固河州,佯攻吐蕃部落,无一证明了他的确不是简单的纨绔子弟。
    起码,抛开人品不谈,顾廷烨绝对是有本事的人。
    前程,也注定是勋爵子弟中一等一的存在。
    这一来,官眷贵妇自然专注于挖掘顾廷烨的优点。
    少年轻狂,偶尔有了些纨绔举动,有什么问题吗?
    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顾廷烨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一时间面红耳赤,热血沸腾。
    江昭回望了一眼,洒然而笑。
    “子川!”
    “子厚!”
    一声惊呼,让江昭望了过去。
    却是曾巩、曾布、章惇、苏轼、苏辙五人。
    江昭拉了拉缰绳,骑马靠近过去。
    “这还没外放?”江昭有些意外。
    如今,已然是六月初。
    自嘉佑二年以来,已经过去了六年之久。
    按理来说,曾布、苏轼、苏辙三人早已翰林为官三年,须得外放一方。
    章惇是榜眼,三年翰林为官,也理应外放了才对。
    六月,曾布、章惇、苏轼、苏辙四人,都应该走马上任了啊!
    “大相公说让我们等一等,届时跟着你去边疆。”欢呼之声实在太大,苏轼不得不加大声音。
    “这样啊!”
    江昭了然。
    老师特意安排,那就问题不大。
    抬了抬缰绳,江昭望向几人:“过几天聚一聚。”
    “好!”几人齐齐点头。
    “赶快去吧,待会儿别堵上了!”苏轼罢了罢手。
    江昭点头,骑马往前走去。
    自宣德门入宫,长达三四千米,一行人骑了足足一个时辰。
    就此,入宫觐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