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3章 君王问策!
    第103章 君王问策!
    夜幕低垂,繁星点点。
    江昭一袭紫袍玉带,着金符鱼袋,大步入宫。
    官家赵祯,特意召见于他!
    御书房。
    “咳咳!”
    “咳咳咳!”
    赵祯咳嗽了几声,手持奏疏,继续朱笔批示。
    人一老,身子骨就变差。
    “陛下,宣抚使江大人求见。”司礼掌印太监李七走上前去,通报道。
    人来了!
    赵祯朱笔一顿,搭在笔架上:“让他进来吧。”
    不足十息,江昭入内。
    举目一望,唯有官家赵祯与几名太监、宫女,并无其他官员。
    单独召见!
    江昭心头一诧。
    皇帝特意召见,肯定是有要事。
    不过,却并未召见其他官员。
    也就是说,这事其他官员插不上手?
    熙河边疆!
    亦或是皇储事宜!
    唯有这两样,其他官员难以插手。
    边疆一事,除了宣抚使,其他官员再怎么探讨,也只是纸上谈兵。
    皇储一事,他给过“好圣孙”的建议。
    好圣孙一事,事关皇位,君臣二人都默契的从未提起过。
    江昭心中有了些许揣测,面上平静,恭谨行了一礼:“微臣江昭,拜见陛下。”
    “免礼。”
    赵祯端坐主位,罢了罢手:“坐吧。”
    闻言,江昭起身,端正身子入座。
    同一时间,赵祯从书案一角取过一份奏疏,交由内官呈递,传给了他。
    江昭连忙观读起来。
    奏疏的传递者是英国公张辅。
    【臣张辅谨奏:
    伏以边疆重务,敢不沥诚以闻。臣受命镇守熙河七州,夙夜兢惕,未敢懈弛。近得边报,吐蕃大首领唃厮啰于本月丙戌日病薨于青唐城,其部众暗流汹涌,叛乱多生。】
    往后,张辅主要陈述了吐蕃的情况。
    唃厮啰病逝,基业传给了幼子董毡。
    不过,已故长子瞎毡、次子磨角毡的几个孩子,都不太服董毡,隐隐有讨伐叔叔的端倪。
    唃厮啰的几个养子,也是一副态度不明的样子,隐隐有争夺基业的趋势。
    相较而言,董毡资历上的确是不太行。
    既无过人威望,也无过人战绩,就是单纯的母亲得宠,继承了基业的二代而已。
    吐蕃内乱,造成了不小的连锁反应。
    特别是茶马互市,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内乱一事,致使吐蕃商人不敢胡乱走动,生怕遭了池鱼之殃。
    此外,还涉及了亲周派系与亲夏派系的争斗。
    嘶~!
    江昭心头一沉。
    奏疏并不长,但该交代的东西基本上都已经交代清楚。
    唃厮啰可是吐蕃近乎公认的“赞普”,无论是资历,亦或是部落实力,都是吐蕃一等一的存在。
    本来,吐蕃就内乱分裂。
    唃厮啰一死,吐蕃部落无首,可就彻底无人镇压。
    单是董毡,几个孙子一辈的人物,几个养子,就有近十方部落。
    此外,还有一些本来就有的部落。
    粗略一算,怕是能有二三十处部落。
    群龙无首,一些没什么政治谋略的傻子,说不得还真就有可能尝试东进。
    “熙河一路,拓土七州,疆域轮廓拉得非常之长。”
    赵祯负手而立,沉吟道:“边军二十万,须得防守陕西路、熙河路。特别是熙河路疆域不稳,无人常驻,以英国公一己之力,实在是分身乏术。”
    “臣不日就出发,赶往边疆。”江昭连忙答道。
    熙河一路,近乎凿穿了西夏与吐蕃,也因此而疆域特别长。
    英国公执掌军伍,既得通过陕西路正面防守西夏,也得注意熙河路。
    一旦吐蕃部落真的东进,战线太长,信息传达需要时间,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遥控”指挥战场。
    遥控指挥,要是成了还好,说不得让人称颂一句名将。
    可要是不成,那就妥妥的钉死在耻辱柱上。
    疆域到手没多久,万一真的丢了,可就是千古罪人。
    如此,也就怪不得英国公心中发慌。
    (如图:疆域是真的长,基本上就是夹在中间,鞭长莫及)
    赵祯缓缓点头。
    他特意召见江昭,为的就是此事。
    “治政熙河,江卿何解?”赵祯平和问道。
    边疆一事,说紧急也紧急,说不紧急也还好。
    以江昭的本事,既然能开疆拓土,就能镇守疆域。
    吐蕃内乱,但凡不出意外,就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相较而言,赵祯更想知道江昭的治政策略。
    当然,这也是历任封疆大吏外放时的流程。
    君臣商谈,治世之道。
    一方封疆大吏,掌握千万人的生计。
    要是放到汉末时期,那就是妥妥的诸侯王。
    执政一方,封疆大吏近乎拥有绝对的权力。
    要是治理的太糟糕,官逼民反,说不定就会动荡国本。
    也因此,任何一位封疆大吏,都值得皇帝郑重。
    所谓的京官高一级,对于封疆大吏而言,不存在这种情况。
    江昭并非封疆大吏,但行的是封疆大吏的权势、职责。
    一些该问的,还是得问一问。
    江昭沉吟,答道:“以兵戈守疆土,行政安人和之道,蕃汉相融,稳固疆土。”
    自古以来,新开疆拓土的疆域,都非常不稳定。
    一不小心,就可能让人抢了回去。
    熙河七州,也是一样。
    导致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是涉及吐蕃百姓、西夏百姓的归属感问题。
    熙河七州,吐蕃与西夏撤军,但却还有不少普通百姓常居。
    相比起将士,百姓一生也未必走出小镇。
    边军开疆拓土,怎么着也不可能真的出手大规模屠杀无辜百姓。
    蛮夷之地,作风与汉人大不相同。
    对于这些百姓而言,汉人执政根本没有任何归属感。
    一旦吐蕃、西夏边军卷土重来,那些无辜百姓就可能成为间谍、带路党。
    文化不认同,哪怕占据了一百年,也没什么作用。
    一旦部落起势,天然得到认同,成功一次,就能夺回疆域。
    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要让疆土彻底稳固,唯有蕃汉、夏汉文化融合,建立书院,鼓励部落高层子嗣入学,实行同化政策。
    “或可实行屯田政策,鼓励蕃汉通婚,茶马互市,经济融合。”
    屯田政策,可让军队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自我补给。
    否则,没有任何一个国度,可承受长时间的征战消耗。
    几十万军队,天天吃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要想实现粮草自由,唯有屯田。
    蕃汉通婚,则是最经典,也是最管用的汉化解法。
    相比起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要高端太多。
    一旦结成夫妻,日常生活,加上儒家学说的影响。
    不出三五年,就可见成效。
    持续二十年以上,更替了一代人,疆域就可彻底稳固。
    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些做法,起码大方向上没有任何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