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应对举措
“主公。”
许攸行色匆匆,进了冀州州府之后,很快就得到了袁绍的接见。
一见面,许攸就将手中的军情奉上。
袁绍也不多话,接过之后就翻阅了起来,看着看着,眉头不禁就聚拢了起来:“兖州兵马未有调动,反而河南的兵马却调往关中了?”
“正是。”
许攸重重颔首,袁绍好分权,麾下有沮授这等权臣就已经够头疼的了,他自然不想再培养出新的权臣来。故此,他麾下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势力掺和。比如情报,就由许攸、郭图、沮授三方负责,各有牵制。
许攸负责中原方向,郭图负责青徐方向,而沮授则是负责河北方向。
曹军先前的调度,许攸就已经向袁绍通报过了,只是当时摸不清楚曹操到底想干嘛,况且曹操调集的大多都是杂牌藩属军,因此袁绍也没有轻举妄动。
毕竟对于如今的袁曹来说,小打小闹根本毫无意义了。
袁绍又接着问道:“汉中那边情况怎么样?”
许攸摇了摇头:“很难,关中凋敝,仅有的商队背后都有人,我们在河南虽然有合作者,可到了白马塞之后也没法继续南下,只能转道沔阳去南郑,之后就得打道回府了。”
袁绍身边智谋之士众多,虽然情报上有缺陷,但众人却都一致认为曹操此番大动干戈,很可能是拿下汉中,想要继续争夺蜀地了。
只是猜测归猜测,还是需要能有实际证据来作证。但如今天下大乱之后,各地的商队数量显著下降,而规模则成倍增加,背后都是各方势力中顶尖的士族豪强做后台。
就好比在河北,袁家、审家、甄家等势力撑腰的商队就占了对外贸易的七成份额,剩下的三成则由十几家分享。而这些家族全是袁绍的心腹嫡系,否则根本分润不到入场券。
曹操那边也是如此,曹家、荀家、夏侯家等势力支持的商队占了主要的贸易份额。至于刘家,那就更夸张了,刘家的商队几乎垄断了对外贸易的所有份额。
没有入场券你自然也可以组建商队,只是你这商队能走多远,那可就不好说了。
这些商队明面上是专司贸易往来,买进贩出的活计,可背地里哪一家的商队都会带上些谍报细作的工作,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只是越来越严苛的贸易环境,以及到处阻断的道路,使得谍报系统的工作自然是日益艰难。
就好比这一次,许攸麾下的细作通过与河南士族的河南,混入了商队之中前往汉中,可到了汉中之后,却完全没法继续南下,同时又没法在短时间内收买汉中的权贵,因此也就收集不到蜀中的情报。
看见袁绍神色不虞,许攸赶忙补充道:“不过以曹军调度的兵力来看,对手应该是益州的刘季玉。否则南阳、颍川,兖州都不会如此平静。”
袁绍缓缓点头,他也是如此考量的,只是袁绍还是问道:“那为何孟德如今又调动了河内驻军,须知这可是他的嫡系部曲,战力强悍。孟德将他们放在河南,显然是打着驰援四方的主意,蜀中到底是发生了何等重要之事,竟然能迫得他不得不如此行事?”
对此,许攸也是相当不解,只能猜测道:“主公,孟德此举,无非两个原因。”
袁绍抬头看向许攸:“子远有何高见?”
许攸回道:“无非是大胜或是大败。若是大胜之下,孟德自然欲鲸吞益州十一郡国,故此增兵,欲尽快毕其功。否则便是遭遇大败,蜀中告急,孟德不得不抽调精锐前去救急。”
袁绍赞同的点了点头,他也是如此判断的,只是他还有个猜测:“子远,你觉得刘子升可或会入蜀?”
许攸一听,顿时摇起了头:“应不可能。”
袁绍追问道:“何也?”
许攸认真分析道:“主公,益州乃是天府之国,秦得巴蜀以吞六国,汉据两川而并天下,此乃天下共知之事,可为何唯有秦汉能得之?无他,乃是地利也。秦、汉皆有汉中后方能入蜀。刘子升固然气候已成,然其居于大江之下,即便水军庞大,焉能逆流而伐?”
袁绍听罢,大为叹服,深以为然。
毕竟在桓温之前,巴蜀的掌控几乎都是来自于汉中,秦皇也好,汉高也罢,都是得汉中才有巴蜀。
楚国最强盛时,率先称王,带甲百万,幅员千里,整个江汉平原皆是楚国之地,但他从来都不曾真正掌控过巴蜀。
即便强大如楚国都不行,那更遑论其他时期了。
唯有东汉时期,征讨公孙蜀国时,是采用了多线征讨,水路并进的方式。岑彭与吴汉表现的都相当优秀,攻破三峡,兵克江州,但这却是以天下征伐一州之地,并不足以推翻许攸的意见。
末了,许攸还补充了一句:“更何况,若是刘子升真涉足蜀中,孟德安敢如此调兵?”
袁绍哈哈大笑起来,大为赞同。
曹刘如果争夺益州,那兖州、豫州、南阳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缘何会如此平静?
双方就连摩擦都没有,曹操甚至还敢大规模抽调兵马,这也太不把刘封放在眼里了吧?
事实上会有这样神奇的一幕,也是多重原因导致的,而且曹操也绝非袁绍所想的那般毫无防备。
一来曹刘结盟已经日久,尤其是军事分界线上,双方已经互信很深,边境兵力始终很少,贸然增兵,必然会引发动荡,破坏互信,对于弱势一方的曹氏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曹操采取的应对手段便是放弃外围,死保核心这八个字。
其中的道理相当简单,那就是如果刘氏翻脸,那我外围本来就守不住,反而兵力都集中在核心区域,既有效保存了兵力,也大大提升保住核心区域的概率。如果刘氏不翻脸,那我外围不需要增兵一样能守住,血赚不亏。
除了这两个好处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在大势上还继续维持了曹刘和睦的假象,以恐吓袁绍不能轻举妄动。
同时,曹刘虽然在蜀中撕破脸了,一再增兵,但两家争夺第三方领土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双方都心有默契的将战事控制在第三方领土中,那真未必会破坏盟约。包括曹操在内,如今都是这么期望的,如果刘封愿意以益州为代价放过曹昂的话,曹操做梦都能笑醒。
听完许攸的分析,袁绍也就熄了动兵的心思,毕竟休养生息的计划都进行到末尾了,仓促举兵却没有目标,徒自打乱自家计划,实不可取。
不过末了,袁绍还是叮嘱许攸道:“还须多往南方加派细作,不要吝啬财货,只要能获取有用情报,便是多有所支,可报至我处。”
一听能够超额报销,许攸的眼睛登时就亮了起来,连连应诺。
袁绍和许攸几十年的友情了,自然不会看不穿老友心中所想。只是以往许攸皆是如此,虽然贪财,却能做事,袁绍也就不同他计较了。
**
在送出书信和命令后的第三日,陆逊突然求见。
刘封自然不可能不见他,当即就将他请入书房。
坐下之后,奉上茶汤。
刘封主动开口询问道:“伯言此来,可是有事?”
陆逊当即说道:“是思得一计,只是不知是否妥当。”
刘封大笑道:“伯言但说无妨,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你我自可商量。”
刘封如此表态,陆逊自然再无后顾之忧,当即将心中所想尽数说出。
“主公可有觉得如今广都之军是否有些过多了。”
刘封露出惊讶之色,仔细琢磨之后,渐渐回过味来,试探道:“伯言你的意思是……减兵增灶之计?”
“正是!”
看见刘封猜到了自己的想法,陆逊顿时精神一振,滔滔不绝道:“主公,曹昂此计并非不能破解,我们减少不了成都城中百姓的人数,但未必不能减少我军的人数啊。如今曹军已经破胆,不敢再寻我军野战,反倒是东线兵力尤有不足。”
刘封沉思片刻,仔细询问道:“那依伯言此略,兵力当如何调配?”
对于这点,陆逊早就胸有成竹,立刻回答道:“以我之见,广都左幕军中,各主力营集结补满两千人,其余兵力可尽数东移,补充至葭萌、天雄一线,阻击曹氏援军。另外,再调配两至三个主力营前往雒城,雒城存粮尚有十余万石,又有不少军械甲杖,足够万五士卒半年之用。”
“剩余部队继续谨守广都,以待敌自退后,接管成都。”
陆逊看了眼刘封的神色,继续说道:“即便曹军看出破绽,我等也可以放弃广都,退保武阳。以武阳城之坚固,但凡有万余大军守备,即足以抵御五万曹军。”
刘封听懂了陆逊的建议,心中登时大喜,陆逊这一条减兵增灶之计确实相当适合眼下的情况。
按照陆逊的调配,不但大大增加了东线阻援部队的力量,同时也腾出了数万人的口粮份额。
以甘宁、黄盖两部水军,加上万余赵韪、賨兵,再加上增援雒城的几个营的兵力,广都这边能尤其减少三万张青壮的口粮。而且成都城中届时尽是老弱妇孺,一份士卒的口粮能够分成好几份吊命的米粥,足够养活三五个妇孺老弱。
此计看起来有些冒险,广都这边的左幕军实力会大为削弱。
可只要行动隐秘,正在转运粮草的联军是不可能看破左幕军虚实的。而一旦拿下成都城,一万多人的左幕军也足以防守成都,还能和雒城遥相呼应。
即便万一联军真的看出了破绽,左幕军也能退守武阳自保,不致有大败之虞。
“可行!”
刘封斟酌片刻,就下了决断。
如今广都城中尚有甘宁、黄盖、黄忠、魏延、文聘、凌统、张南、冯习、吕岱、傅彤、习珍以及刘封亲军等部。
涪城则有吕蒙、全琮和孙策三部人马,合计九千人。
仔细思考之后,刘封决定再给涪城所部增凌统、文聘、傅彤三部人马,使其兵力增加到一万五千人。
只是这部分人马先不着急到位,等到进入成都之后,再行前往雒城。如此既不影响粮食消耗,同时增强广都的应变实力,毕竟广都才是主要战场,雒城此时依旧只是次要战场。
如此一来,广都还有三千刘封亲军,黄忠、魏延、张南、冯习、吕岱、习珍所部,也是一万五千人。再加上一旅水军六千人,以及凌统三部人马六千人,依旧能保持近三万的战力。
此外,在武阳城内还有洗镇别部两千人,僰道尚有爨怏别部两千人,也都能够随时机动向前增援,可保广都战线无损。
而准备东调的赵韪旧部也都是精锐,是当初精挑细选出来的,准备用于补充左幕军损耗,以及增设别部的士卒。
如今去掉已经补充进左幕军嫡系营头的人员外,这部分人还剩下五六千之众,被编为别部,划分在各营之下的。想要将他们抽调出来也是相当的容易,再加上近四千的賨兵,总数也有近万人的规模。
刘封打算调甘宁或黄盖两部之一,护送原先这些赵韪兵以及賨兵前往东线,增援葭萌战场。
这些人调去东线葭萌关后,必然能大大增强东线的阻援力量,而且葭萌关、天雄关都是险峻要隘,易守难攻,赵韪所部战力稍差,但也足以胜任依托坚固要塞进行防御作战的任务了。
同时,也会减少成都方向的消耗。
别看这里只有一万多的士卒,可他们的口粮足够养活两万以上的平民,甚至在必要时候,短时间内稳定住三四万百姓。
毕竟士卒一个月光是粮食就得两石以上,战时还得尽量供给肉食。而对于平民来说,人均一石已经足以果腹,不干活的话,甚至只要半石都能吊住性命。
只要掌握好入城的时机,并且导向好舆论,那么成都百姓就会将怨恨放在刘璋和曹昂的身上,而不是他刘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