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9章 我又行了?
    第589章 我又行了?
    想到这里,裴千户不由产生了浓浓的危机感。
    大明九常,裴元只能影响一个。
    而且双方还只是利益往来的关系。
    这大明九常除了大理寺卿有点掉漆,其他的都是各个阵营的大头领,根本不是裴元能够撼动的。
    就连李士实这种货色,在都察院体系之外,还迭加了宁藩影响力。
    除了掉漆的大理寺卿,大明九常中相对较弱的,也就是刚上任的兵部尚书陆完了。
    陆完身为刘瑾余孽,天生就容易被排斥。
    所以之前外四家军闹事的时候,其他人就合起伙来摆了陆完一道。
    现在有所领悟的陆完,已经在统合属于自己的力量了。
    而且随着对刘瑾余孽的清算结束,不少当初受牵连的官员都变成了无依无靠的臭狗屎。
    这些刘瑾遗产,正是陆完阵营天然的小弟。
    就连远在山东的王敞,都接到了陆完叙旧的信函。
    这个最弱的陆完,裴元倒是勉强可以用陆訚来游说。
    只是裴元暂时不打算动用这层关系,“双陆”之间的联盟才刚刚结成,还没在大事上经历血与火的考验。
    太早的支取回报,只会让这个刚结成的同盟形成裂痕。
    一念及此,原本还有些膨胀的裴千户不由暗自唏嘘,险些垂泪。
    想要对朝廷高品级文官的去留任免起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得掌握九常半数以上的名额。
    而他裴千户,甚至连一个听话的九常都没有。
    仔细回想自己踏入官场的这一年半,除了从裴百户变成裴千户,感觉什么都没干啊。
    只是这会儿的神伤,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裴元也不好在窦彧面前,让他知道自己连九常都掏不出来。
    他当即含糊道,“此事且再议。”
    窦彧不知道裴千户的羞窘,还在一旁建议道,“兵部尚书和兵部左侍郎的任免,五军都督府也要参与廷推。”
    “我看那天宋千户结婚的时候,中军都督府的左都督萧韺不是也在?他这一票就很关键。”
    裴元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我又行了?
    他有些迟疑道,“加上中军都督府,那参与廷推的人就有十四个人,萧韺这一票可有可无吧?”
    窦彧笑着指点道,“每次廷推,朝廷一般都会举荐两到三人候补。虽说有十四票,但是只要有八票就能保证稳赢,只要有七票,就能保证不输。”
    “萧都督要是投了别人,那么一里一外就差了两票。这样一看的话,萧都督那一票不就很关键了?”
    “嘶——”裴元也不由吸了一口凉气,原来萧韺还挺重要的。
    现在的朝廷,但凡任命高品级的文官,都要走廷推这条路。
    除了兵部这个衙门有点特殊,要听听五军都督府的意思,别的高品级官员任命,就看这九票的结果。
    也就是说,能拿五票就能稳赢。
    这些大佬手中的每一票,不管投给哪个,一来一回都相当于是两票。
    怪不得手里有一票的,就能成为大山头。
    原来每一票都这么有威力?
    明朝前期的时候,廷推制度还不太完善,到了正德年间,因为打破惯例出现了尚书可以入阁的事情。
    导致内阁对外朝的影响力急剧扩大。
    内阁的意向,特别是内阁首辅的意向就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廷推的走向。
    如今这个时代,正是廷推制度最成熟的时候,而且由于以往都是侍郎入阁,现在尚书入阁才刚刚出现苗头。
    能够决定高级官员任免的外朝九常,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这也是廷推召集人,吏部尚书杨一清对抗杨廷和的最大底气。
    裴元想着当前局面下的突破口。
    他手里的高级官员本来就不多,够资格成为九人组的,更是寥寥无几。
    莫非要给王敞加担子?可是山东作为裴元实打实的根基之地,也很关键。想在山东搞事,就离不开山东巡抚的配合。
    可是自己去哪里找品级足够高高,还能听话的人呢?
    想着想着,裴元忽然意识到了另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九常不好进,但是六科可以试一试啊。
    六科给事中的品级不高,一般来说,庶吉士如果没能留在翰林院,优先就是进入六科。
    裴元手中有潜力成为庶吉士的人还真不少。
    到时候,只要找几个进入六科这样的监督部门,再由裴元帮着刷怪,把声望喂起来,并不是难事。
    只要进入六科,慢慢成为都给事中,掌握关键时候的封驳权,说不定就能在最重要的时候来个一锤定音。
    裴元正想的出神,窦彧小声问了一句,“千户?石玠那边,还要不要请?”
    裴元回过神来,他想着云不闲那边的事情还未暴露,倒也不是那么急切。
    当即淡淡道“陪我吃个饭,就要帮他谋求左侍郎?这把朝廷纲纪放到哪里了?”
    窦彧懵了懵,没想到裴元把调子起的这么高。
    然而裴元的话还在后面呢。
    裴元看着窦彧。
    “你该不会以为,我是为了一套宅子,就帮你谋求右布政使的吧?”
    窦彧心中一惊,正要说不敢。
    就见裴元平静的说道,“本千户是看你懂事才抬举你。”
    “你可不要不懂事,也不要不识抬举啊。”
    窦彧被这话惊得浑身冒汗,他脸上肥肉哆嗦了下,连忙站起来说道,“不敢不敢。千户的好意,在下铭记在心。”
    裴元有些扫兴的“呵”了一声。
    拿起筷子继续对付桌上的饭菜。
    窦彧没敢多言,也没敢坐下,竟是站在一旁,看着裴元慢慢将饭吃完。
    裴元吃完起身。
    见裴元要走,窦彧连忙便要相送。
    裴元摆了摆手,淡淡道,“你也吃吧,不要浪费粮食。”
    等到出了澄清坊,裴元又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来。
    监察御史,巡视边境,担任山西按察使……
    卧槽,石玠的履历好熟悉啊,怎么有种莫名的既视感。
    裴元想了一圈才想起来,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了。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自己的便宜岳丈张琏,不就在走这条路?
    不过好像历史上的张琏之后并未原地转任,而是去了四川担任布政使啊。
    如此看来张琏和地方上,并未产生双向奔赴啊。
    那自己能不能对这便宜岳丈稍微施加点影响,起码先稳住山西边军呢?
    不行不行,看来自己还是得去和张芸君加深下关系啊。
    裴元想着当日在轿中的旖旎,那时候的想法虽然无耻,但是那会儿的情绪还是很值得回味的。
    要是宋春娘愿意讲和,以两人的交情,裴元也不是不能道歉。
    等回到智化寺,严嵩已经信心满满的离开了。
    裴元向陈心坚问了几句,见陈心坚所答都合心意,不由感叹道,“知我者,莫过心坚也。如今,我总算能放心的让你出去掌兵了。”
    严嵩这边的事情搞定,裴元就得尽快向天子举荐了。
    他想了想,让人取来了上次因为平定罗教功劳,得以赏下的飞鱼服。
    随后点了几个人,前往宫阙求见朱厚照。
    到了宫门前。
    守门的校尉,见是穿着飞鱼服拿着象牙牌的锦衣卫武官,连忙告知了裴元,天子的去向。
    原来外四家军的事情稍一安稳,朱厚照又跑去永寿伯府折腾了。
    就在裴元和那守门校尉问答的时候,有巡哨的锦衣卫小旗过来瞧见,多看了那骚包货几眼。
    旋即认出裴元来,惊喜道,“这不是我们锦衣卫的裴千户吗?”
    裴元听着这语气,再见那锦衣卫小旗一脸喜色。
    心道看来自己和钱宁的矛盾,并未影响到锦衣卫上下对自己的看法啊。
    这可是件好事。
    要知道,裴元那些手下打听情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从满京城坐探的锦衣卫同行那里小钱拿情报。
    要是双方的关系交恶了,多费事多钱不说,一旦在重要情报上被坑了,那损失就难以估量了。
    裴元觉得这声望八成还是上次在江彬身上刷出来的。
    他连忙带着平易近人的笑容大咧咧说道,“我就是裴元,都是兄弟,这么客气做什么。”
    那锦衣卫小旗见裴元这么亲切,心中的好感更增。听裴元叫他兄弟,笑的嘴都快咧到耳根了,“这卑职不可敢。这些天弟兄们都听说了,说是裴千户伤好之后,又去把江彬打了一顿。”
    “听说,裴千户不但打的那江彬抱头鼠窜,就连百十个选锋家丁都有大半鼻青脸肿。”
    裴元心道,那还不是被动迭的好。
    裴元有心和这些锦衣卫维持好关系,当即吹牛道,“什么伤好?上次大慈恩寺老子就没受伤,这不是怕局面不好收拾,让陛下为难,这才放了那江彬一马?”
    “就是因为这样,老子后来才越想越气,又去把他们打了一顿。”
    这些锦衣卫被外四家军欺压了有些日子了,千户周琪被打死的事情,更是让他们有些灰头土脸。
    听裴元说的带劲,不止那小旗,就连其他围过来的锦衣卫也与有荣焉。
    那小旗高兴了一会儿,想起一件事来了。
    连忙道,“对了,宣府那边有个叫做许泰的副总兵称病回京调养,后来有人把他举荐给了天子,如今外四家军那边现在是许泰在做主。”
    裴元听到这里,刚才的笑容一扫而空。
    旋即问道,“那许泰是在我和江彬决战之前称病回京的,还是在我和江彬决战之后称病回京的?”
    那小旗明白裴元的意思,连忙道,“是千户打败江彬之后才称病回京的。”
    裴元听了冷笑。
    那小旗又道,“许泰到了外四家军中也狂傲无比,不但把千户贬的一无是处,就连江彬也不被他放在眼里。他还放出豪言,想和千户好好较量较量。”
    裴元这会儿算是彻底明白了。
    这肯定是四镇见江彬失手,边军的威望扫地,这才特意让许泰进京来找场子的。
    不然他堂堂一个宣府副总兵,何至于跑到外四家军这个小池子里折腾。
    别的不好说,这许泰的个人战力猛的很。
    此人乃是弘治十七年的武状元,一度是大明武将中的最强打仔。
    如此一比,武举头名的裴某人,显然就有些掉价了。
    但是吧。
    正德一朝,正经举办的武会试就两科。
    一科是正德三年。
    这一年的武会试录取了武进士六十人,武状元为安国。
    会试结束后,朱厚照曾亲至西苑阅武,并赐宴及盔甲、腰刀给中式者。
    再一科就是裴元参加的正德六年这一科。
    但是这一科,只举行了一半,就因为“流贼猖獗”停办。所以,裴元这个诸多大佬认证的武举头名,就卡在武举这里了。
    按照原本的历史,这一科停办的武会试会在正德七年补办。
    但是因为裴元要介入朝堂,优先选择要搞恩科,这才让这一年的焦点转移到了文人的科举上。
    而且兵部遭逢大变,这会儿也没人有精力折腾这些。
    至于为什么之后,就没有武会试了呢?
    那是因为朱厚照对武会试十分看重,他认为只靠马射、步射和策论选不出真正的将才。
    而且早期的武科举,也更注重个人的实战能力,策论水平大多只能称得上凑合。
    于是朱厚照和兵部商量,要求改进武举规则,要求考生需通晓《武经七书》和时务策,加重韬略谋划的得分比例。
    兵部虽说掌管军机,但兵部的官员可都是文试科举出身的。
    什么叫武“进士”?
    恶心,啐!
    他们也配叫进士?
    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
    所以朱厚照一说改革,兵部立刻就高高兴兴的应了下来。
    兵部官员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领悟天子的精神,把改革做实做细,做成后世的标杆。
    朱厚照也觉得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然后……
    一直到他死,改革方案都没拿出来。
    正德一朝的武会试,就这么停了。
    所以裴元就卡了这么一个不上不下的武举头名。
    现在裴元刚刚把江彬打败,边镇上的人,就把这么一个头衔稳压他的家伙派来,简直就是在明晃晃的搞针对。
    而且许泰出言狂妄,如此无礼,难道你忘了当初在湖广前线的时候,大家还一起吃过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