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后宫一日
“咻!”
李治一箭射出,却落了个空,黑影一闪,野兔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唉,果然骑射这种能力,长时间不练习,就会荒废。”李治摇了摇头。
自从孙思邈帮他治好头疾后,李治锻炼身体的次数便减少了,平日更喜欢坐在屋子里下棋。
因为前线不断传来的捷报,平壤也已经被大唐包围,这个年算是李治过得最舒服的一次。
群臣对高句丽的执着是很惊人的,与之相对,李治打下高句丽后,在朝中威望再次拔高。
大臣们对他不住的歌功颂德,后宫嫔妃们也各巧尽心思,向他庆贺,这也让李治有些飘飘然了。
最近他天天饮酒,夜夜笙歌,不加节制,武媚娘和郑贵妃都曾劝谏过,他却不听。
结果昨日在徐槿屋子里,透过铜镜,发现自己容颜憔悴不少,面色苍白如纸,这让他猛然惊醒。
今天一大清早,他便来到禁苑狩猎,拉弓时明显感到气力不足。
“不行,以后必须得恢复锻炼,不然头疾可能复发!”他暗暗告诫自己。
李治在禁苑狩猎了一个多时辰后,终于射中一只野兔,带着战利品朝着熏风殿而去。
殿内传来一阵清脆的童子读书声,是郑贵妃在给李仁启蒙。
李仁是郑贵妃唯一的儿子,所以她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李仁一天大半时间,都会在殿内读书习字,根本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玩乐。
不过奇怪的是,李仁和其他几个兄弟不同,并不抵触学习,让他学他就学,让他玩他就玩,从不抱怨。
也因这个原因,李治没有太多干涉。
此时快临近正午,郑贵妃见李治提着猎物进来,便命人将野兔送去偏殿厨房烹饪。
虽说每一座宫殿的膳食,都是尚食局传过来的,但嫔妃们也有自己的小厨房。
因为李治的到来,李仁也得以休息片刻。
郑贵妃正要让他去玩,李仁却没有动,站在李治旁边,仰着小脸,问:“父亲,孩儿在禁苑时,听到打雷的声音,可天上并无闪电,也未下雨,雷声何来?”
“你听到的不是打雷声,而是火药的声音。”李治笑着回答。
火药的研究,李治一直交给军械监和工部负责。
工部负责研究火药在民生的作用,比如炸山修路,军械监则研究火药在武器方面的应用。
这些年来,李治没怎么插手,因为大唐目前的敌人,并不需要火药便可对付。
李治也希望大唐工匠们,能够自行发展火药的用途,这是持久之道,而不是他来强行推动。
这几年来,军械监也研究出很多以火药为核心的武器,比如火鸟、竹火鸟、火箭、火球、霹雳火球、烟球等等。
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宋朝的火器研究方向极为类似。
其中霹雳火球已经有类似火炮的雏形,只是用的是投石车发射,并非铁管。
竹火鸟和火枪有点像了,将一堆石头放在竹管里,利用火药爆炸的气流,将石头射出去。
李治只负责引导方向,像火鸟、火箭、烟球之类走歪了的项目,全部砍掉,让他们重点研究霹雳火球和竹火鸟。
另外,在火器武器的需求下,冶炼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这也是李治最看重的方向。
李仁呆呆问道:“火药是什么药,也能治病吗?”
李治道:“也算是一种药材,不过它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
李仁道:“为什么火药会发出打雷的声音呢?”
李治心知回答这个问题后,他又会有一连串“为什么”,便道:“仁儿,刚才在来的路上,我看到池塘里有一只青蛙在倒着游水,你快去瞧瞧。”
李仁露出几分喜色,他最喜欢那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了,答应一声,迈着小碎步离开殿内。
郑贵妃见李治也被儿子问怕了,掩嘴一笑,道:“陛下,你说这孩子到底像谁,小小年纪,脑袋瓜子里,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李治笑道:“这是好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长大后一定聪明!”
郑贵妃脸露喜色,微笑道:“妾身对他要求没那么高,只要他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妾身就什么都不求了。”
中午用过膳后,李治在熏风殿睡了个午觉,然后来到立政殿处理政务。
年初的政务很多,虽然高有道他们帮忙处理了很多,龙案上还是堆的满满的。
李治也不急,他当了这么久的皇帝,也早就发现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官员都会求见、又或者在朝会上提出来。
这种上奏的政务,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国家政策已经明确,新出的政策,也只是在对旧政进行微调。
有时候改过了头,又要改回来,来来回回反复修改,直到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
所以国家颁布的政策,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好尺度,慢慢调整。
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这个道理。
李治处理完政务后,本想坐着看一会书,但最近隐隐有几分静极生动的心思,坐不太住,看了没两页,便抬头问:“伏胜,兵部传来消息没有?”
王伏胜细声道:“回陛下,还没有消息传来,要不要臣去问一下?”
李治摆摆手,道:“有消息了自然会传来,没消息你问了也没用。不急,反正平壤已经被围了,高句丽翻不了天!走,去梅园逛逛。”
后宫之中,要数蓬莱殿东边的梅园长势最好。
一月时节,春寒料峭,梅俏立寒风之中,傲骨寒霜,幽香扑鼻。
李治正在梅园穿行,一名内侍小跑着奔过来,李治倏地转头,问:“可是前线传来捷报,平壤已经打下来了?”
那内侍吓了一跳,赶忙低下头,道:“陛下,不是高句丽的消息,是鸿胪寺传来消息,说倭国派来使节,有重要之事,要禀告陛下。”
李治皱眉道:“什么重要事?”
那内侍递上一份公函,道:“这是鸿胪寺戴寺卿的奏疏,陛下请看。”
李治接过一看,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原来倭国宝女王传来消息,说中大兄准备偷袭大唐隼州,她数次劝说,中大兄都不肯听从,所以只能派出使节,提醒大唐戒备。
李治不介意用最恶意的角度,去揣测倭国人的行为。
这封提醒的信件,很可能是宝女王和中大兄唱的双簧。
只怕在这封信送来的路上,中大兄已经动手偷袭了隼州。
若是打下了隼州,将大唐赶出倭国,自不必提。
若是攻打失败,那么将罪过都推在中大兄身上,到时候交出中大兄,大唐就不好再追究了。
李治也懒得跟他们继续虚与蛇尾,挥了挥手,道:“将倭使轰出长安,以后禁止倭人进入大唐。”
内侍应了一声,告退下去了。
李治在梅园转了一圈,很快从另一个出口出来了,此处正对着金水河,前几日,河面结了冰,如今却已经化了。
李治沿着金水河漫步而行,忽见前方河岸边,站着一大群人。
这些人多是女子,为首的两人赫然是刘充嫒和郑才人。
两女跪坐在蒲团上,前方摆着一个香案,陈列祭品,似乎正在祷告祭祀。
李治刚一走近,便有宫人注意到了,急忙提醒两人。
两女瞧见李治后,都露出惊慌的神色,过了半晌,两女才一起走了过来,盈盈下拜,向李治见礼。
李治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刘充嫒和郑才人面面相觑了一阵,都希望对方回答,最后还是刘充嫒低着头,开口道:“回陛下,我和郑妹妹在祭拜河神龙王。”
李治愣道:“你们祭拜河神做什么?”
“听说河龙王是海龙王的属下,我们想着拜一拜他,也许能得到海龙王的保佑。”刘充嫒的声音更低了。
李治皱眉道:“你们又想让海龙王保佑什么?”
刘充嫒小声道:“前几日,忠儿给妾身写了封信,他说最近莱州运粮压力很大,他为了保证前方粮食供应稳定,亲自出海运送了几次粮食。”
李治微微一惊,道:“他让别人去就是了,何必亲自运送?”
这个时期的海运,可不安全。
刘充嫒低声道:“忠儿说他身为皇子,又是兄长,要做好表率作用,士兵们都很辛苦,也都在冒着生命危险运粮,他不能一人躲在后面轻松。”
李治沉默了一会,道:“他既有如此决心,咱们也不好阻止,朕会下一道旨意,从隼州把阿波罗兄弟调到莱州,这二人懂得勘测气候,有他们在,出现海难的可能性,就会小多了。”
刘充嫒喜道:“多谢陛下。”
李治又朝郑才人问:“孝儿他们可写了信回来?”
郑才人笑道:“写了,他们说在莱州的日子比酒楼更忙,不过他们都很喜欢,陈王殿下也很照顾他们。”
李治见他们如此懂事,暗暗点头,心中更觉得让皇子去前线磨练,是一个好办法,等李弘再大两岁,也可以派他去前线。
……
暮色降临,明月缓缓升起,今晚月色虽比不上上元节,却也颇为明亮。
李孝三人躺在一堆草垛上,抬头望着明亮的星空,一时间都没有说话。
他们不开口说话,纯粹是累的,自包围平壤后,莱州的运粮压力陡然增大。
他们三个因为会读书写字,被李忠当做转运粮草的录事使用。
每日负责登记入库粮食和出库粮食,从早忙到晚,直到亥时过后,才终于能休息了。
这种体验对三人来说非常新奇。
在墨佳轩干活,虽然也很累,但并不会有成就感。
如今他们望着那些出库的粮食,都将运送到前线给将士们食用,那种为战争做出贡献的充实感,让他们非常满足。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都是娇生惯养长大。
前几日确实颇有成就感,随着单调乏味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也有点吃不消了。
“唉,不知前线还要打多久。”李廉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他在三人中年纪最小,身体也最差,这番忙碌下来,已有些受不住了。
李勇道:“既然都包围了平壤城,肯定用不了几日了,别忘了薛将军也在前线!”
李孝皱眉道:“薛将军虽然勇猛,可我听说平壤城极为坚固,大军围攻了几日,也没能攻下!”
李勇问:“二兄,你听谁说的?”
李孝道:“我找张校尉问的。”
李勇叫道:“我也找他问了,他怎么没告诉我?”
李廉嘻嘻一笑,道:“三兄,就你那脾气,谁敢说一句薛将军坏话,你就要跟人家打架,张校尉敢告诉你吗?”
李勇哼了一声。
李孝道:“张校尉还说了,李大总管已经派了泉男生入城劝降,所以这几天没有攻城。”
李勇问道:“就是那个被弟弟赶走的莫离支?”
李孝道:“就是他。”
李勇哼道:“那家伙是个废物,指望不上,我看最后还是要靠薛将军!”
李廉道:“那也不一定,高句丽穷途末路,就算泉男建不愿意投降,其他人难道也不想活命?我看泉男生很有机会成功!”
李孝坐起身子,道:“行了,别操心这些了,咱们赶紧回屋子里睡,天气冷,在这里躺久了容易着凉。”
两人答应一声,跳下草垛,跟他一起朝着正屋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