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追击
鞑靼后续的中军人马,本来已经准备增援前锋部队,有冲动的个别人甚至已在半道上了,就在此时突然发现两侧山坳上火光四起,喊杀声震天,这才明白原来有明军攻击他们的先锋人马。
鞑靼人发现情况不妙,一个二个勒住马,随时准备转身逃跑。
这种遭遇战,如果某一方明显占据优势,或许会乘胜追击,来个赶尽杀绝。可一旦落入下风,或者双方实力相当,那就不存在长期对峙下去的可能,势弱的那方逃跑乃明智之举,且理论上来说,得势但优势不甚明显的一方,并不会贸然发起追击。
鞑靼主将眼看讨不到便宜,立即组织全军撤退。
鞑靼骑兵别的不行,但在行军速度和机动性上,他们自问没怕过谁。
本来第一批人马中有人想把他们受伤和死去的同伴从营地里带出来,但眼见大明援军从两侧山上冲杀过来,且来势汹汹,看架势漫山遍野都是摇曳的火把,对方数量恐在万人上下,此时他们已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调转马头逃跑。
随着营地外的鞑靼骑兵开始撤退,那些本来正在朝后方奔跑的明军士兵,顿时来劲了。
援军马上就到,鞑子也已逃走,我们岂有继续当逃兵的道理?
说出去那不被人笑话吗?
更为重要的是,营地内有鞑靼人的尸体,有明一朝军中都是以“首级”来论定军功,首级在谁手上,那军功就挂在谁头上,虽然这种功劳动辄几年都不给兑现,有的捱到最后甚至不得不将功劳“卖”给别人。
不过这次情况就不一样了。
此乃皇帝主导的一场战事,系大明曾经的权臣李孜省和当权的司礼监太监覃昌带兵打的一场遭遇战,属于皇帝登基后发起的第一场对外战事,如果在这种具备特殊象征意义的战事中能嘎个鞑子的脑袋回来,那可能自己下半辈子都有着落了。
于是乎,那些先前还在四散奔逃的明军士兵,现在又一窝蜂往前面的营地涌,就算有的地方火势很大,也不影响他们抢夺鞑靼人的尸体,对他们来说,比起打仗都更积极。
至于后续从山间冲杀下来的明军士兵,就显得比较悲催了。
抢首级这事儿,似乎跟他们没多大关系,也没资格抱怨……本来营地里这群人就属于敢死队的性质,提前都说好了,谁愿意去谁就有机会立功……但脑子活泛的人想的都是,一次战事本来就杀敌不到几个,派几百人前去设伏,最后就算能得到功劳,到自己手上又能分润多少功劳?
为什么要去玩命呢?
最后还是李孜省动用各种威逼利诱手段,才把一群人给“骗”了过去,也跟其中大多数都不相信鞑靼人真的会从这条路进逼大明外长城关隘有关。
但这次,还真是参与设伏的士兵才有机会获取军功,人生际遇变化之奇,莫过于此。
……
……
李孜省骑马跟在队伍中,只是他跟冲在最前面的士兵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但这并不妨碍他在马背上大喊大叫。
此时的李孜省非常激动。
第一次上战场就指挥这么重要的一场大战,自己更是有机会成为新皇登基以来第一场对外战事的主脑,就算这场仗最后打输了,自己也能吹牛吹一辈子。
谁说我这个方士出身的人就不能为大明建功立业?
谁说我一无是处?
我连战场都敢上,且还敢主动设伏,跟鞑靼人正面硬碰硬较量,我就问纵观大明历史,有几个人能跟我相比呢?
经历过宦海浮沉的李孜省,非常看重眼前的机会,丝毫也不想错过难得的自救良机,仿佛自己的身家性命,包括未来的前程,都在眼前的生死局中。
而同样跟他一起出征,作为监军存在的覃昌,则没有李孜省这种一往无前的气势。
此时李孜省甚至找不到覃昌人在何处,大概是跟着大队伍一起冲杀下来,但具体在哪儿……恐怕只有等战后打扫战场的时候才能找到人沟通和交流了。
“大人,鞑子要跑。”
王方策马跟在李孜省身侧。
他骑的可是真正的战马,明明可以冲得更快,但他深知冲得猛不如跟得好的道理。
这会儿不好好巴结李孜省,只顾着冲杀出去抢功劳?
问题是功劳基本上已经被营地那群人给抢去了,此时赶过去估计连鞑靼人的马尾巴都看不到,眼下跟在李孜省身边,展现出一个忠心保护主帅的形象,似乎才是最佳选择,以后能不能跟着这位李大人回京任差,是否有机会吃香喝辣,全看眼前的表现了。
李孜省道:“王千户,你还在此作甚?不赶紧领兵冲锋杀敌?”
“卑职手下已经悉数冲出去了,接下来要控制局面很困难,只能有赖儿郎自由发挥。卑职愿意护在大人左右,为您保驾护航。”
王方表忠心道。
李孜省有些气恼:“我好端端的,用得着你来保驾护航?你赶紧冲杀上去,要是能把功劳赚回来,我脸上也有光,以后我在朝中前程似锦,定可保你荣华富贵。王千户,冲锋时得有主帅压阵,将士们才会真心卖命,你可不能退缩啊。”
“是,是。”
王方嘴上应承着,心里却在想,你才是主帅,你怎么不一马当先,鼓舞士气,却一味让我去冲锋陷阵呢?
……
……
鞑靼人最初还是有序撤退,或许在他们看来,明军士兵再英勇,也不可能真的跟他们搏命。
小规模的接触战后,你们拿去属于你们的功劳,而我们也承认小负,此后各退一步,不再纠缠,这似乎也是他们以往跟大明边关将士交战时形成的默契。
但这次……
大明士兵一方明显血气上涌,杀意上头,竟来了个倾巢而出,对我们穷追猛打?
不知道我们背后还有数百精锐骑兵?
就算你们接下来在追击上会取得一定成效,确定不会折损比我们更多的人马?你们都不惜命的?
咋还不讲道理哩?
鞑靼人不知道的是,对面压根儿就不是什么边军,或者说,只有部分是边军,其中夹杂了一群从京营出来从来没上过战场的愣头青,虽然很怕死,却以为打了胜仗就该往前冲,可以趁机收割功劳。
如果换作边军,一定知晓穷寇莫追的道理,但此时对京营兵来说,天大的道理就是我赢了,我得去抢功劳。
于是乎,鞑靼人没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守阵型,来个有序撤退,结果就是被大明各种毛驴和板车组成的队伍给一顿追击。
如果不是夜里,从地面平视过去,视线受阻,要是被鞑靼人看到背后追来的是这么一群货色,肯定要气得吐血三升,当场倒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