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李昭亲自下场,缓和蔡邕与冀州世家关系,准备拉拢冀州文武
显然,岳父蔡邕如今麾下豪华的文武阵营,几乎是接纳了原本应该是韩馥的文武阵营了。
不过,李昭虽然对岳父蔡邕麾下豪华的文武侧目,但是却并不太看好蔡邕能够统御好这些人。
韩馥之所以在群雄并起混战时代快速被袁绍取代。便是因为荀谌、郭图、辛评、辛毗等谋臣的劝说。
荀谌对韩馥说:“将军您自己掂量一下,在宽厚仁爱、能容贤士方面,比得上袁绍吗?在决断谋略、临危不乱方面,比得上袁绍吗?在世代积累的声望、使天下豪杰归附方面,比得上袁绍吗?”
韩馥回答:“都比不上。”
郭图等人劝韩馥:“袁绍如今势大,将军您很难与他抗衡。而且冀州百姓早已心向袁绍,若执意据守,恐怕内部会生变。不如主动让出冀州,既能避免战乱,也能确保自身平安。”
辛评、辛毗兄弟同样劝说韩馥:“袁绍有雄才大略,又有世家名望加持,冀州在他手中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将军若固执己见,一旦袁绍兴兵来攻,冀州恐怕难以保全,届时将军悔之晚矣。”
这些劝说者的核心观点多围绕“韩馥实力远不及袁绍,据守冀州只会引祸上身”,并以“让贤保名”“避免战乱”为诱饵,最终促使了韩馥放弃了冀州。
因为李昭的干预,郭图、荀谌这两个已经算是他的人了,自然不会再去劝蔡邕了。
但是,蔡邕麾下仍有辛评、辛毗兄弟。
当然,蔡邕与韩馥性情不同,就算是有一些麾下劝蔡邕让出冀州,蔡邕也断然不会如此痴傻。
但是,蔡邕并不是无懈可击,蔡邕刚正、清廉,眼里揉不得沙子,与世家相处不适。
再加上冀州乃大州多世家,因此冀州的世家、豪强若搞蔡邕,实在不难。
起码李昭使用系统,便能够清晰看到,这满堂的文武属性面板中,也就冀州治中闵纯对蔡邕忠诚度高一些,达到了83点。
这是因为闵纯,出身寒门子弟。
甚至如冀州别驾耿武,对蔡邕这个州牧的忠诚度,竟能低至56点!
辛评、辛毗对蔡邕忠诚度,一个62,一个60。
沮授、崔琰对蔡邕忠诚度,倒是稍微高一点,一个72,一个73。
鞠义、张郃、潘凤三个武将,同样对蔡邕忠诚度很低,两个是60多,鞠义忠诚度更是低至49。
可以说,李昭丝毫不怀疑,将来群雄并起时,若是蔡邕依旧是冀州牧,怕是结局未必会比历史上的韩馥好到哪里去。
大厅内,李昭目光把蔡邕一众文武忠诚度扫在眼眸,心中微微思虑,见所有人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英俊脸上露出笑容,率先举起酒樽,对坐在主位上的蔡邕,道:
“昭早与昭姬定下婚事,却久久未能迎娶,拖延至上门迎接昭姬,实在有愧于昭姬,有愧于岳丈,昭以酒向蔡伯父赔罪!”
说着,李昭举起酒樽一饮而尽。
蔡邕脸上露出笑容,也饮了酒樽中一些酒水,才道:
“子明不必歉疚,你能以国家大义为重,不拘于儿女情长,老夫高兴才是。”
冀州治中闵纯忙打着援场,笑道:
“武睿侯,州牧所言有理,虽然与蔡琰小姐的成亲推迟,但是,武睿侯却率领汉军草原助阵夏胡族大破鲜卑大军,洛阳辕门前,武睿侯一人直面数十万救活军,促叛军与朝廷再展开和谈解围洛阳危局,武睿侯对朝廷所做之事,天下百姓有目共睹,如此为国事而推迟与蔡琰小姐成亲,我家州牧与小姐高兴还来不及呢!”
冀州治中闵纯的话音落下。
文臣一侧,辛毗举起酒樽笑道:
“治中所言不错,武睿侯为大汉尽职尽责,州牧高兴还来不及,又岂能责怪,辛毗敬侯爷!”
李昭看了一眼辛毗,看着辛毗有些讨好语气看向自己,倒也给面子,举起酒樽,笑道:
“辛毗,辛佐治,是出自颍川阳翟的辛氏家族吧?本侯在讨伐颍川黄巾时,在阳翟停留一段时间,听闻过佐治才俊之名,当时欲拜访一番,谁知道佐治竟然在冀州为官,还是在本侯岳父麾下,这倒是有些缘分。”
“本侯听闻,辛家本居于陇西,至世祖光武皇帝时期才迁至颍川,可是?”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李昭笑着对辛毗说道。
辛毗、辛评兄弟闻言,立即有些受宠若惊了起来。
辛毗忙道:
“不想毗薄名,竟然入了侯爷眼帘,辛氏一族确实传自陇西,光武皇帝是迁移至颍川!”
“哈哈哈,如此说,那本侯与辛氏还是老乡,同出陇西,那这肯定要喝一樽,陇西一地不比其他地方,我们皆出自陇西,那是该彼此互相扶持,共同为振兴大汉出力啊!李昭当即举起酒樽,说道。
辛毗只觉得李昭这句话信息量颇大,但是李昭一句“皆出自陇西,那是该彼此互相扶持”,让辛毗明白李昭的意思,这是并不介意辛氏与李氏亲近啊!
“辛毗敬侯爷!”辛毗有些激动,直接一樽酒下腹,很是爽快。
李昭脸上笑容却是浓郁,他向辛氏表露善意,辛毗这樽酒便是回应态度。
事实上,不仅辛毗兄弟期望与李氏亲近,大厅内沮授、崔琰、张郃、鞠义、潘凤等一众文武皆期望与李昭亲近。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李昭在大汉,已经名震天下,李氏已经在北方权势滔天了,李昭本人骁勇善战手中十万兵马,再加上幽州牧李辰也是李氏一族子弟,时至乱世,李氏比之袁氏四世三公还要强势三分。
并且李氏还有粮食、马匹、牛羊、毛皮、瓷器、纸张、雪盐等生意经营,与李氏相交,那是实打实有好处,甄家便是例子,如今的甄家虽然在政治上影响力并不大,但是,如今已经是大汉独角兽一般的巨富,背后有李氏为靠山,风头无俩啊。
沮授、崔琰等文臣希望与有前途的李氏相交。
张郃、鞠义、潘凤等武将又希望得到如今是骠骑大将军的李昭提拔。
李昭如何不令大厅内众人心生结交之意。
“子明在幽州、并州开创了煤球、火炕取暖之法,无偿传授给两州百姓,减少大量百姓免于受冻之苦,老夫亦是听说了,这事情做的很好,不过,边疆百姓毕竟艰苦,一州的事务繁杂,此来邺城,子明不需要停留太久,明日接到昭姬便尽快回并州吧!”
蔡邕待李昭与自己麾下文臣寒暄后,便说起了李昭在并州、幽州最近做的事情,给予了赞赏。随之也表达了自己态度,示意李昭可以尽快接走蔡琰,尽早回并州,处理事务。
蔡邕这话一落,大厅内一众文武、世家、豪族皆面色一变,面色顿时就不太好看了。
李昭来冀州一趟,他们可是巴不得李昭多留几天的,这样他们能够有时间与李昭多亲近一些。
蔡邕这话一出,他们还有屁的时间与李昭拉关系。
李昭看着大厅内,冀州文武随着岳父蔡邕一句话,面色皆不好看起来,嘴角顿时扯了扯,不过,却早有准备,对蔡邕开口笑道:
“伯父,昭身为并州牧,确实不便久留。不过,考虑到并州情况,这一次,昭还真要在冀州停留几天了,昭可是带着任务来的。”
“冀州地广人多物丰,相比之下并州却是一穷二白,什么都缺。尤其急切希望是过上正常日子的百万救活军百姓。因此,昭希望与能够获得岳父以及冀州世家的支持,能够加大、加强冀州与并州的商贸往来,把并州多产出的牛、羊、瓷器、纸张等,与冀州盛产的粗盐、粮食、布匹等等进行深入合作。如此,才能让并州百姓生活的更好,才能让救活军不再犯上作乱。”
“另外,昭也知道,岳父刚直心向百姓,与冀州的世家们难免有误会,如今岳父与昭是一家人了。昭也希望,李氏与冀州世家展开合作后,能够缓和岳父与冀州世家们的误会。能多多支持岳父举措,如此一来,岳父为冀州牧能够舒心了,冀州世家们委屈一些,受的委屈从李氏这边拿,如此,文姬才会安心随昭前往并州啊!”
大厅内,李昭话音落下,一众文武与冀州世家主们眼睛顿时大亮了起来。
蔡邕亦是一愣,反应过来后有些感动。
他与冀州的世家、豪强确实不合,冀州世家兼并土地,尤其突出,他刚正不阿,丁是丁卯是卯,坚决让很多世家归还百姓土地,闹得很不愉快。
甚至这都被冀州世家告到传了朝堂上去了。
李昭此举,无疑是表示愿意牺牲一部分李氏的利益,换取冀州世家对他的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