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7章 根本不需要恩典。【二+三更】
    姜云冉过来乾元宫的时间恰到好处,正好是午膳时分。
    她送给景华琰用心数日的礼物,陛下自然也有柔情,很顺理成章就留下来用午膳。
    除了她陪着陛下用膳,还有三位大人。
    今日陪膳的不是姚相,也非忠义伯,而是几名年轻才俊。
    隔着香云纱帐幔,姜云冉也能感受到对面的朝气蓬勃。
    对面端坐的两男一女,看年纪都不足而立,应是景华琰登基时恩科的佼佼者。
    众人落座之后,姜云冉对面三人安静规矩,都没有好奇打量。
    定力不错。
    姜云冉同景华琰对视一眼,挑了一下眼角。
    皇帝陛下,可要介绍一下。
    景华琰懒得开口,梁三泰这会儿就体现出司礼监太监的体贴,上前道。
    “诸位大人,这位是听雪宫姜采女。”
    另一边,对姜云冉道:“姜小主,这位是都察院西川道督察御史高远,这位是都察院岭南道督察御史江清鸣,最后这位大人,是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丰鸿轻。”
    姜云冉听到这几个名字,心中了然。
    高远和江清鸣都是白鹤书院的佼佼者,当年恩科拔得头筹,丰鸿轻年纪略长,已经是吏部的主事,官职正六品。
    这三个官职和主管倒是很耐人寻味。
    梁三泰介绍完,三人便一起起身,见过姜云冉。
    按理说,姜云冉的份位比这几位大人的官职要低,但她是内命妇,地位不同,下官皆要见礼。
    姜云冉也客客气气笑道:“诸位大人有礼。”
    等见过面,景华琰才开口:“用膳吧。”
    开始用膳之后,景华琰便很自然之前未曾议论结束的话题,姜云冉忙着给景华琰夹菜,对他们的奏对毫不在意。
    梁三泰也懂事,因青黛不能在此侍奉,便主动给姜云冉布菜。
    一时间,气氛和谐得很,简直是夫妻同心的典范。
    下面的高远睨了一眼,低着头对江清鸣挑了挑眼眉。
    江清鸣淡定吃下一口滑炒香菇,踢了他一脚。
    他们都是景华琰选出的年轻心腹,平日里御前凑对,上书考教,陪膳议政怎么也得有几十回了,可这一次,却是头回在金馔堂看到宫妃。
    景华琰从来都把前朝后宫分得很开,什么人能得他看中,赏识有加,谁都说不清。
    还是一位从未听说过的下三位小主。
    这就更令人咋舌了。
    不看景华琰,只看梁三泰的态度,这位小主就很不简单了。
    梁三泰多人精,他能这样客气,说明乾元宫上下待姜云冉都不寻常。
    这就是景华琰的意思。
    下面两位年轻才俊打眼神官司,上首贵人们似乎毫无察觉,姜云冉正安静吃着话梅小排,就听道景华琰忽然开口:“爱妃,你如何看?”
    姜云冉:“……”
    一叫她爱妃就没好事。
    姜云冉刚才都没认真听,此刻忽然被先生提问,难得有些紧张。
    她脑中思绪飞转,才回忆起方才君臣奏对的话题。
    说的是今岁各地丰收之事,丰收之后的岁银收缴、转运及国库充盈等话题。
    下面三位除了宪台御史就是吏部堂官,没有一人是同户部岁银事有关,却问到了他们身上。
    这就很有意思了。
    姜云冉也清晰认识到,这三位大概就是景华琰提前遴选出来的凌烟阁阁臣。
    端看未来数年间他们的功绩了。
    思绪回转,姜云冉便轻轻开口:“陛下,妾未曾读过书,不懂那些大道理。”
    “妾只知道百姓耕种十分辛苦,一年到头,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洒落在田地里,要想国朝安稳,只有衣食住行四字。”
    “这其中衣食为先。”
    “百姓们只有吃饱饭,国朝才会稳定,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姜云冉顿了顿,给景华琰盛了一碗酸萝卜老鸭汤。
    “每逢秋日丰收,百姓皆很开心,因为丰收就意味着又能好好活过一年,然……”
    “然谷贱伤农,每当丰收年景,五谷之价就会暴跌,丰收也好,薄收也罢,百姓永远贫困。”
    下面的高远目瞪口呆。
    不是说没读过书吗?
    怎么就连税律都这样清楚?
    姜云冉看向景华琰,目光清清淡淡的:“想必陛下已经有了断决,妾不过班门弄斧。”
    那么多优秀的国之栋梁在侧,如何要姜云冉来提意见,景华琰此言,其实是为了她。
    表现得优秀,朝臣就会信服。
    姜云冉心中一暖,觉得那身中衣没白做。
    四目相对,景华琰难得笑了一下。
    “朕想听你说。”
    声音很温柔。
    姜云冉也跟着笑了。
    她把莲花白瓷碗放到景华琰手边,才认真说道:“往年年景,皆是收岁银,按照人头、家户来收取,百姓必须要在收岁银之前售卖米粮,凑足税银。”
    “这其中,有官收,也有民收,官收就是各大粮仓,或者因战事临时收取粮草,民收就是米行商贾。”
    姜云冉说得非常清楚,头脑异常清晰。
    “妾以为,陛下同几位大人之前议论的,就是改税。”
    就连论调都是一样的。
    高远年纪最小,人也活泼,听到这里不由咋舌。
    “哇,说的一模一样。”
    丰鸿轻看了他一眼,面有忧色。
    江清鸣继续用膳,头都不抬。
    这三个人的性格倒是很有趣,姜云冉扫过一眼,就继续说道:“岁银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民库,取之于*民,最后要用之于民。”
    “以妾之见识,总觉得收税银多此一举,因何不直接收粮食?按斤两平摊入各家各户,这样,无论丰收还是薄收,百姓都不用再去担忧米价。”
    计算税收斤两,肯定是有个度的,不可能逼迫百姓倾家荡产。
    朝廷算出来的斤两数,也必然在薄收之年也能让百姓承担,实在不行,薄凉少收,丰年多收,也是还政于民。
    不至于伤筋动骨,更不会民怨宣沸。
    而朝廷也不用在战时再去采买收粮,中间两费差价。
    这个做法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百姓不用多费心神关心米价,关心市场,只要用尽全力侍弄田地便可,缺点是米粮不好运输。”
    之前为何会按银子收取,一是每年的国库不需要那么多粮食,二是一两银就能买的一袋米,自然是岁银更好运输。
    姜云冉越说越兴奋。
    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兴奋什么,可说到这里,就连色香味俱全的御膳都没心思吃了。
    她思忖片刻,继续道:“若是能同当地米商合作,按往年均价售卖米粮,这样市场上依旧有米,岁银也能照常收取,运输转换还同往年一样。”
    最后的结果是,米商的盈利会被压低。
    与朝廷和百姓来说是一举两得。
    显然,君臣几人也议论到了这里。
    江清鸣不由开口:“姜小主以为,米商这里应该如何处置?”
    商人逐利,若是利益压薄,无人愿意合作。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可举国上下,米商不知凡几,若是人心散了,那事情就全然无法推行。
    此事最后的落点就是米商。
    姜云冉浅浅笑了。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虽然早年高祖皇帝马上得天下,也得了富甲一方商贾的支持,如今大楚商人已是良民,但他们依旧不能科举。”
    姜云冉说到这里,高远不由吸了一口冷气。
    若是动了商人也能科举这一条,那就是动了国本,动了大楚律。
    到时候会有多少老学究沸反盈天,跪在太极殿前涕泪横流?
    这位姜采女嘴里说着大字不识一个,见识和胆量远比他们这些浸淫官场数年的朝臣还要深远。
    她甚至敢当着皇帝陛下的面,说要改大楚律。
    姜云冉听到了吸气声,眉目弯弯,盈盈看向景华琰。
    她知道,景华琰一早动了这心思,但需要人上表奏对。
    只可惜,下面三个年轻人还是稚嫩,胆量不够大。
    谁都没能提起,也谁都不敢提议。
    难怪今日要大家一起用膳了。
    姜云冉跟朝臣不同,立场自然也不同,她是按照景华琰的思路思考问题,琢磨对策。
    对于景华琰来说,他是皇帝,自然什么都能改。
    只看如何改了。
    姜云冉没有去解释这些,她只是道:“米商帮助朝廷为百姓谋福祉,朝廷自然要加恩,天下之大,米商不知凡几,谁愿意同朝廷签订契约,保持三年不变,谁就能被开恩赏赐,族中子弟可以参加科举,同时可以限定名额。”
    “一旦退出契约,立即取消名额。”
    奖赏都有定论。
    有名额,有机遇,有惩罚,也有限制。
    这一套形成了闭环。
    姜云冉说完,没有去看景华琰,她的目光好似能穿透香云纱,看透每位朝臣的真心。
    显然,下面三位大人都想过这个处理方法,只是在提出之前,就被他们自己否决了。
    还是胆怯了。
    姜云冉勾了勾唇瓣,为国朝能有这等年轻俊才而高兴。
    她抬起眼眸,笑着看向景华琰。
    “恭喜陛下。”
    景华琰挑眉,也笑了。
    他的笑声低沉有力,又有着无限柔情。
    下面三人隔得有些远,没有听见恭喜陛下这四个字,却能听见景华琰的笑声。
    如此看来,这位姜采女居然说中了陛下的心思。
    真厉害啊。
    难怪今日她能坐在这里,陪伴在陛下身边,说着大胆之言。
    满朝文武,宫里内外,能成为皇帝心腹的,都不是凡人。
    尤其是他们这位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