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0章 大明周报创刊號
    好在胡大老爷並非毫无准备,他再次拿出了当初忽悠朱元璋的那套说辞。
    礼部官员们个个都是笔桿子,这种既能扬名又能赚钱的好事,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这还是陛下支持的。
    干!干!摸清了內容和规矩的礼部官员们,以胡大老爷都感到毛骨悚然的热情,纷纷投入到第一期大明周报创刊號的製作中。
    无论是內容还是版面,对大明来说都是新事物。
    但正是这些新事物,牢牢抓住了眾人的心!
    ------------
    对於大明周报,胡大老爷提出时,確实有些想藉此推脱丞相之位的意思。
    但实际上,他对这件事一点也不马虎。
    说白了,工作可以分配给下面的人去做,但至少前期他得总揽全局,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
    在开始安排事务之前,胡大老爷望著眼前这群官员,大多年纪轻轻,最大也不超过三十岁。
    他差点没憋住笑出声来。
    真是太好了!
    这些人个个身强力壮,简直是加班的完选。
    而且,这个年纪的人,要说没有进取心,那绝对是假的。
    有野心、有加班的条件,再加上一番“”……
    这不就是標准的社畜吗?
    成了!
    得先给他们来点资本家的震撼,激发他们的斗志。
    之后再时不时地提点一下,估计他们在积极性方面就完全不用担心了。
    想到这里,胡大老爷脸上的微笑变得更加“慈祥”了。
    “诸位,既然你们愿意信任胡某,来到这个有些模糊甚至让人摸不著头脑的衙门拼搏。”
    “那么,作为你们的领导,我首先得给你们一个交代。”
    “来人啊,先把门关上,咱们说点只有自己能听的私密话,也好让你们心里有个底!”
    胡惟庸笑眯眯地说完这番话,原本心里还有些忐忑的官员们顿时精神一振。
    甚至有几个机灵的,脸上已经露出了狂喜的表情。
    最年轻的两个赶紧手忙脚乱地关好了小院的门,胡惟庸满意地点点头,坦然道:
    “本官论身份、论品级、论威望,称得上你们的前辈应该没有问题。”
    “也正因为本官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所以我很清楚,对你们来说,说什么忠君爱国,其实没什么用。”
    “这就是我刚刚要关门的原因,现在我要认认真真地告诉你们,你们能从中得到好处!”
    一眾官员眼睛瞪得老大,脸上的渴望之情丝毫没有掩饰。
    就差没举个牌子写上:“大人,您说这个我们可就精神了!”
    胡惟庸看著眾人期待的表情,举起一根手指道:
    “第一个好处,钱財!”
    “上位吧,不管他是觉得国库空虚还是官员不该拿高薪,或者有其他考虑,反正真要是当官的话,那点俸禄確实不怎么够看。”
    “但应天居大不易,哪儿哪儿都要钱!”
    “可偏偏,如果没有合適的机会或家世,当官的但凡有点来钱的门路,就等於把自己往刑场上送!”
    “所以呢,本官在这儿,首先给大家的福利就是,本官会根据你们的特別表现,每月发放一份奖金!”
    “记住了,每月都有,而且,估计数目不小!”
    “你们来这儿,俸禄一分不少,但奖金多少就取决於你们的工作质量了!”
    “这笔钱,不仅能让你天酒地、养个外室,最重要的是,本官给的钱,你们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收下!”
    “好!”
    听到底下那帮人忍不住的齐声喝彩,胡大老爷在那儿笑得合不拢嘴。
    就该这样嘛!
    谈什么奉献、谈什么理想,乾脆直接谈钱!
    他还真没见过不喜欢钱的!
    这不,效果不错!
    胡大老爷一挥手,整个小院瞬间安静下来,接著他竖起了第二根手指。
    “第二个好处,名!”
    “既然今儿咱们要讲实在的,那本官就说说实在的。”
    “大家都知道,真正能登上高位的官员,十不存一,甚至百里挑一。”
    “那么,上不去的怎么办?”
    “依本官看,搏一搏文名倒是个不错的路子!”
    “《大明周刊》会分成诗词、杂谈、时事等板块!”
    “你诗词好,就赶紧拿出压箱底的作品;”
    “你眼光独到,就赶紧写篇文章针砭时弊,展现言官的风采;”
    “你见多识广,就赶紧写一篇关於我大明辽阔疆土、偏远地区的奇闻軼事!”
    “这些不仅有钱拿,还能让你们的声名远扬!”
    “本官就问你们,每份报纸卖出去,送到各级官员、士子手里,甚至陛下手里,你们的名气能不能打响?”
    “能!”
    在场官员们哪里见过胡惟庸这样开门见山讲好处的。
    一时间,眾人纷纷响应!
    关键是,胡大老爷可不是隨便画大饼,他说的事儿可都是实打实的。
    这不,胡大老爷当场就把“奖金激励方案”起草了出来,让人誊抄几份后,掛了起来。
    简单明了,多干活多拿钱!
    发表的文章,到时候大家都要过目、討论,谁能上、谁能拿钱,那可是眾人亲眼所见的。
    在场官员们看著这条件,欢呼声愈发响亮。
    趁著这个机会,胡惟庸当场提出了几个主题,然后由在场的官员们分组撰写。
    为了未来能持续悠閒,胡大老爷难得耐心,逐一指导手下。
    然而,说著说著,胡大老爷的暴躁脾气就控制不住了。
    “你写的什么鬼东西?这是什么玩意儿?”
    “你是不是又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
    “除了诗词歌赋,其他內容要让老百姓一听就懂!”
    “你这駢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有什么用?”
    “重写!”
    ……
    “靠!我让你针砭时弊,不是让你拍陛下马屁!”
    “你难道不认识几个言官朋友?”
    “他们平时在朝堂上怎么骂人的你难道不清楚?”
    “拍马屁可以,我也拍,但你得拍得有水准一点!”
    “另外,你骂的部分呢?不骂算什么针砭时弊?”
    “重写!”
    隨著工作稳步推进,第一份报纸的样稿逐渐成形。
    与此同时,胡大老爷也不閒著,起草了一份章程。
    部门规划、人员配置、开销、收入、分配……
    胡大老爷毫不隱瞒,写得清清楚楚。
    他的主旨很明確:直接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此事。
    而第一任主官,自然就是他本人了!
    (本章完)
    ---
    对於胡惟庸亲自送进宫中的奏报,朱元璋自然不会怠慢,当即放下手头的奏章,优先处理。
    然而,这一眼看过去,朱元璋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惟庸,这些官员明明有俸禄,你为何还要给他们稿酬?”
    来了,他果然来了!
    一听朱元璋提到这个,胡大老爷立刻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果然,这廝第一个就盯上了钱的问题。
    这人是真见不得別人拿钱啊。
    不过,该解释的还是要解释,不然事情就乱套了。
    他还指望著拿著批覆的文件,回去继续给人安排工作呢。
    “陛下,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哪有光让人干活不给钱的道理。”
    “陛下,您在臣那份章程上已经看到了详细的计划,等咱们大明周报连续发行几期,影响力逐渐扩大后,投稿的人自然会多起来。”
    “但眼下,恐怕还得靠咱们报社的编辑们亲自操刀,一篇篇地写。”
    “毕竟,只有他们先做出示范,其他人才能明白咱们需要的稿件是什么样的!”
    “因此,臣才特意许下这些奖金,就是为了激励他们更加用心、更加努力!”
    见朱元璋似乎还有些犹豫,胡惟庸脑筋一转,提出了一个新条件。
    “而且,只需一年时间,臣这个大明周报社就能实现自给自足。”
    “到时候,所有官员的俸禄以及运营成本都由报社自己承担。”
    “所以,陛下您只需等上一年,就能得到一个完全不需要朝廷掏钱的衙门,岂不是一举两得?”
    朱元璋一听这话,顿时笑了。
    好!
    还是惟庸懂咱的心思啊!
    嘿嘿,如果真能这样,那確实是个好事。
    想到这里,老朱也不再纠结这件事,算是默认了胡惟庸用钱激励的做法。
    不过,他又皱起眉头,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不过,惟庸,咱看你这主官的品级怎么才定了个四品啊?”
    “你办这么大个事儿,咱也觉得挺不错的,你咋不给自己弄个高点的品级?”
    “咱觉得你弄个二品都不过分!”
    “你这……咱可不能委屈了你啊!”
    胡惟庸心里一动!
    果然,朱元璋这老小子又来这一套。
    老子故意只定了个四品官职,不就是怕品级太高,到时候一堆麻烦事甩过来吗?
    而且,要是品级真高了,到时候你隨便把老子调到其他部门当苦力,岂不是更容易了?
    现在这样,刚刚好!
    朱元璋见胡惟庸沉默不语,还以为他是为朝廷、为自己著想。
    毕竟,新设衙门时,人员品级一般都会留些余地,方便日后奖励。
    只是对第一任主官来说,確实有些不公平。
    而作为老朱家的“忠臣良將”,胡大老爷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小事了。
    这不,拿到朱元璋的批覆,並带上老朱亲笔题写的刊头和衙门牌匾后,胡大老爷直接回到了报社。
    刚一宣布衙门所有章程通过的消息,官员们的欢呼声便此起彼伏,久久未停。
    谁都知道,这次来报社,真是来对了啊。
    衝著“钱程”和前程,他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能否赚得更多,还得看前几期报纸的销量如何。
    显然,这些事情与报社上下所有官员的命运息息相关。
    因此,在胡惟庸的不断下,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得如同驴子般四处奔波。
    五天后,经过多次调整和改版的第一期《大明周刊》终於出炉了。
    一眾官员们捧著手中厚厚的、约莫两本书大小、墨香扑鼻的报纸,激动得几乎要落泪。
    “瞧,这是我写的词,这是我的大名,哈哈哈!”
    “写词算个屁,瞧瞧,咱的大名在这儿呢,时文不比你那酸词看得人多,哈哈哈哈!”
    “真好,真好啊,咱们真弄出来了啊!”
    “……”
    一眾官员们看著手中的报纸,感慨万千。
    歷经千辛万苦,总算把这东西给弄出来了。
    天知道这段时间他们挨了多少骂?
    天知道他们一篇稿子打回来写了几遍?
    苍天啊,谁能知道他们的苦啊。
    而如今,看著手中的报纸,他们觉得一切都值了。
    胡惟庸又仔细检查了两遍,確认无误后,便带著第一份报纸进宫了。
    既然是新东西,自然得让投钱的金主朱元璋过目。
    总不能让他觉得自己的钱白了吧。
    果然,没经歷过后世信息轰炸的朱元璋,看著手中写满各种信息的报纸,简直爱不释手。
    “哟,这杂记趣闻有意思哈!”
    “嘿嘿,这儿还有街面上米麵粮油的价钱呢,这个好!”
    “哈哈,这夸咱的文章还是惟庸你亲自动手写的啊,弄得咱都不好意思了!”
    没错,创刊號上,胡惟庸毫不客气地写了一篇白话文的拍朱元璋马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