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胡大老爷却反其道而行之。
    把原本可以討好的差事,变成了人人怨恨的工作!
    若是胡大老爷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或许还有可能。
    但身为纵横官场二十多年的前任**,且在仕途上披荆斩棘、纵横捭闔,达到文臣巔峰的胡大老爷怎会不知其中的规则?
    既然早已知晓,还这样做的话,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胡大老爷有意为之。
    外界盛传胡大老爷为国选才、严格选拔的理由,方孝儒也有所耳闻。
    听起来也確实合理。
    但他总觉得,这其中恐怕另有隱情。
    这是他最感兴趣的地方。
    接著,让他更加好奇的就是眼前的大明周报社了。
    如果说,科举之事让胡大老爷承受了一些非议。
    那么大明周报的诞生,则彻底震惊了所有人。
    现在有多少人在关注大明周报,就有双倍的人在感嘆胡大老爷的手段。
    毕竟,这份报纸从头到尾都是胡大老爷一手创办的。
    从规章制度、人员安排,到流程设计、內容策划、版面布局、再到市场销售……
    越深入接触这件事,就越觉得胡大老爷究竟是怎么做到如此不可思议的?
    这让人即便事后倒著分析,也会觉得其中充满深意。
    当初胡大老爷到底是如何凭空建立起一个衙门的?
    更令人惊嘆的是,在这个看似复杂的过程中,竟然没有犯下任何错误!
    这是多么惊人的能力!
    这让方孝孺怎能不感到好奇?
    可惜的是,他来的时候,胡大老爷已经卸任了。
    好不容易有了这次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
    他有太多疑问想要亲自向胡大老爷请教。
    两天后的清晨,胡大老爷悠然自得地从温柔乡中醒来,看到床上玉臂环绕、**的姿態。
    胡大老爷笑了笑。
    桂和桂枝姐妹的联手,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住系统的加持。
    儘管她们学到了更多技巧,样百出,但基础终究不如胡大老爷深厚。
    结果又是如此。
    没办法,系统赋予的能力太强大了。
    胡大老爷得意地扬了扬眉,简单洗漱吃早餐后,悠閒地坐上了胡府的马车前往报社。
    报社门口,总编李建林早就带著人在这里等候。
    然而,这一等就是大半个时辰。
    即使知道现在已经过了上班时间,但无论是李建林还是其他官员,都不敢抱怨。
    不久,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传来,一辆不起眼、朴实无华的马车稳稳停在报社门前。
    同样前来迎接的方孝孺看到刚下车的身影,顿时愣住了。
    这人,我认识!
    ()
    方孝孺最初只觉得对方的身影和样貌有些熟悉,但仔细一看,立刻被震惊到了。
    这不就是陈兄吗!
    这个人,方孝孺觉得,就算对方化为灰烬,自己也能认出来。
    这段记忆实在太深刻了。
    简直是反反覆覆地拿自己当垫脚石。
    先是在棲霞寺时,一番炫耀差点害得自己离开,让自己写的诗作全毁。
    后来去青楼,更是冒名写诗直接抱得**归。
    男人嘛!
    谁不爱面子呢?
    结果呢,在他面前,自己总是失了面子。
    这种记忆怎么会不深刻?
    不过……
    那个常拿自己当背景板却又才华横溢的老大哥不是叫陈近南吗?
    那么问题来了。
    这眨眼之间,怎么成了赫赫有名的胡惟庸胡大老爷了?
    这个问题……很棘手啊!
    胡大老爷背著手站在那里。
    当他一眼扫过来时,立刻与方孝孺的目光对上。
    胡大老爷顿时愣住了。
    咦!
    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小方啊!
    不过,胡大老爷可不像小方那样毛毛躁躁,没有多余的表情和动作。
    只有方孝孺察觉到,胡大老爷刚才对自己微微点了点头。
    仅此而已。
    实际上,对於胡大老爷来说,之前那些所谓的化名不过是玩乐罢了。
    毕竟,大明官场这么小,以方孝孺、解縉两人的能力,迟早会碰到他的。
    对此,他也早有准备。
    碰到了就碰到了吧!
    胡大老爷心里清楚得很,自己又没做啥出格的事,不过就是换了个身份跟人交流罢了。
    这种小事,在他这样的人物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胡大老爷镇定自若,反正像他这样的大人物有几个身份很平常。
    而且这事只有他知道,別人根本不清楚,自然也就无所谓了。
    更何况,现在他还得带著一帮人去巡查大明周报社呢。
    巡查也有固定的程序,先是门口迎接,然后进会议室聊一聊。
    不聊聊,李建林他们怎么向胡大老爷匯报工作成果呢?对李建林来说,这可是展现成果的好机会。
    胡大老爷其实还挺乐意来这里的,毕竟自从进入这个时代,他做过不少事,有的是为了满足私慾,有的是保命之举,还有些是为了故意贬低自己。
    可以说,他在外人眼里做的事都不太正经。
    但唯有大明周报社,是他认认真真创办的事业,这一点无可爭议。
    只要提到这件事,大家都会承认胡大老爷的歷史地位。
    至於李建林,虽然留名青史对他来说不容易,但如果能把报纸销量提升到十万甚至更多,那至少也能在史册上留下痕跡。
    就算不考虑身后名,能把事情做到如此出色,太子和皇帝难道会不知道吗?
    既然知道了,也不指望立刻升职加薪,但心里是不是该先记下一笔?將来有机会再考虑提升。
    李建林的表现实在让人难以忽视,他的讲解或吹嘘密集得几乎让人招架不住,让整个视察的氛围变得有些诡异。
    要知道,不久前,这里还是胡大老爷的领地。
    走在路上,许多老员工看到胡大老爷时,都会不自觉地称呼他为总编。
    没办法,这就是创始人的魅力,尤其是优秀的创始人。
    胡大老爷可不是那种空谈的精神领袖,他是真正把事情做好的实干家。
    所以,当李建林滔滔不绝地介绍报社情况时,胡大老爷总能適时地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旁边跟著的官员们,此刻对胡大老爷的態度近乎崇拜。
    即便他们早就知道他是报社的创始人,也知道所有规章制度和布局都是他一手策划的。
    然而,他们引以为豪的成绩,在胡大老爷眼中不过是略作审视就能发现问题,甚至能立即提供解决方案。
    即便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他也总能找到发展的方向。
    这简直令人胆寒!有这样的前任领导在场,谁还敢自称专家?谁还能对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
    不过,胡大老爷並非不懂人情世故。
    他刚才提出的建议和发展方向,一方面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心血白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久未出席这样的场合,如今的机会和人群都很合適,所以他藉机展示了一下实力。
    事情结束后,自然还是要给予肯定,並且鼓励所有人继续努力。
    报社如今已步入正轨,成为大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这一切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和辛勤付出。
    编辑们听闻胡大老爷亲切的鼓励和温柔的话语,无不士气高涨。
    其实胡大老爷的话並不复杂,最实在的只有一句:
    “今年晚些时候,你们若能有所成就,我会向陛下为你们请功。
    ”
    有这样的承诺,还需要別的什么呢?
    等到大家情绪稳定下来,胡大老爷让大家离开,独自散步去了。
    眾人自然没有异议,纷纷散去。
    不久后,方孝孺独自前来。
    这一章到此结束。
    ---
    方孝孺刚才是看见胡大老爷对他使眼色了。
    然而,在过来之前,他犹豫了很久。
    毕竟,猜疑终究只是猜疑,真正面对时,情况完全不同。
    陈近南对方孝孺来说,是一个风趣幽默、才华横溢的大哥级人物。
    无论是在青楼还是诗会上,他总是引人注目。
    作为朋友,过去与陈近南的几次聚会,对方孝孺而言,都是珍贵的美好回忆。
    可是现在,陈近南揭开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是胡惟庸胡大老爷?这可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人们常说交游不问出身,但实际上这只是空谈。
    现实中,方孝孺这样师从大儒宋濂的名门子弟,又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放在常人中已是极为出彩的存在。
    放在社交场合上,若他不藉助关係、寻找门路,连和胡大老爷面对面交谈的机会都很难得到。
    简单来说,两人之间的阶级差距极大。
    这种阶级差异虽然无人明说,却確实存在。
    按正常情况,等方孝儒科举成功,在官场崭露头角並有所依仗后,
    或许才能勉强作为小人物在胡大老爷面前问安。
    没错,只有达到那个层次,才有资格在特定场合下报上姓名、敬杯酒,做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
    毕竟,胡惟庸胡大老爷已是大明新兴帝国首批权贵之一,
    同时也是最顶级的权贵之一。
    而这种状况,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所以,那个平日能一起逛青楼、互相斗嘴、玩游戏的老大哥,突然变成如今最顶尖的大佬。
    这其中的恩怨纠葛,绝非几句话能解释清楚。
    因此,当方孝儒鼓起勇气,按胡大老爷暗示独自前来拜见时,
    那复杂得像扇面的表情,真是耐人寻味。
    三分急迫、三分尷尬、三分纠结加一分羞涩……
    而且,这小子也很有趣。
    一进门,也不多说,直接深深一揖。
    “学生方孝儒拜见胡公!”
    胡惟庸听著他恭敬的称呼和態度,丝毫不感到意外。
    胡大老爷挑挑眉,带著几分玩味说道:
    “孝儒啊,我可没奢望你能叫胡兄或老胡,但你喊胡公是不是太过了?”
    “要知道,前两次一起去青楼,贏的人可是我!”
    听到胡大老爷毫不掩饰的调侃,方孝儒无奈地抬起头,苦笑著。
    对面的胡大老爷泰然自若,那张熟悉的面孔和身形让方孝孺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化名为陈近南的他,正是权倾朝野的胡惟庸。
    没有一丝侥倖,也没有半点虚假。
    即便方孝孺已有心理准备,仍觉得世事难料。
    “该怎样称呼您呢?”
    “胡公太生疏,胡兄或老胡又太失敬,胡大人又显得太正式……”
    方孝孺的抱怨引得胡大老爷笑了。
    “私下叫老胡,公开场合只能称胡大人!”
    “这是规矩,若被人听到你直呼老胡,你可就麻烦了。
    ”
    胡大老爷直言不讳地解释。
    方孝孺苦笑著抬头,眼神中满是埋怨。
    他知道在外人面前绝不能叫“老胡”。
    胡大老爷的地位確实不容小覷。
    不仅是前宰辅,门生故旧无数,还是太子的岳丈,实打实的皇亲国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