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的决定,源於他对招考公示的理解。
    公示明確指出,不同部门的职位考核会涉及对应部门的专业技能。
    礼部的要求无非是各类文体、礼仪与规矩。
    这些知识,他能比那些出身官宦世家的考生掌握得更多吗?这绝非仅仅靠读书就能精通的!很多宫廷礼仪根本未见诸於书籍,甚至不是普通人能够了解的。
    於是,他最终选择了刑部。
    他认为,只要精通大明律,处理这类案件应该不成问题。
    苦读半月后,他自信满满地参加了考试。
    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
    苍天在上,大地作证!谁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案例?
    如果前一个强逼行凶案只是小试牛刀,那接下来的案件简直让他感到无所適从。
    例如,这道思考许久的题目:“张三牵狗去集市,將狗拴在饭店外自己进店吃饭,李四好奇解开狗绳,结果张三的狗咬伤路人。
    ”
    “问:此案件该如何判罚?”
    初看之下,当然是李四的责任。
    但细思之下,这狗是张三的,他难道没有责任吗?
    方孝孺从县令的角度思考,总觉得处理方式不太对劲。
    大明律书上没有类似情况的具体判决標准。
    最让他鬱闷的是,这类题目还有很多。
    胡大老爷设置的公考专业技能测试,不仅难度高,题量也极大。
    考试时,他只能凭直觉答题。
    考完后,他越想越觉得不安。
    好在他有个独特优势——可以直接向胡大老爷请教。
    胡大老爷听完他的问题,笑著问:“你说说你的判决是什么?”
    方孝孺思索片刻,回答:“我判李四为主犯,因为他解开狗绳导致事件发生,张三负次要责任!李四需赔偿受害者汤药费,並各打三十板。
    ”
    胡大老爷点头表示认可,但又说:“你的答案並非完全错误,只是不够全面。
    这题出自刑部,非常有深意,专门考察应试者的细致程度,因为它包含一个陷阱,大多数人容易忽视。
    ”
    方孝孺一脸疑惑:“陷阱?哪里有陷阱?就两人而已,难道还要打伤者?”
    胡大老爷笑著说:“你有没有注意到题目提到张三是在店里吃饭?既然店家允许带狗进店,而且事情发生在店內,你觉得店家就没有责任?”
    《“大明律中写得清清楚楚。
    ”
    方孝孺听后豁然开朗!
    这还有这样的情况?
    是啊!
    在这里吃饭,结果张三和受伤者都莫名其妙地被冤枉了。
    除了动手的李四,店家没有责任才奇怪。
    胡大人笑著看方孝孺,心中却感慨不已。
    他从没想过,在大明时代,大明律竟有如此特別的条款。
    其实他只是提了个建议,刑部的官员就找到了真实的案例。
    只能说刑部的人经验丰富!
    这么多年,他们见过各种离奇案件。
    难怪连熟悉大明律的方孝孺都被考得满头大汗。
    这里不仅有胡大人的智慧,也有刑部官员的努力。
    经过礼部官员几天努力,首轮考试成绩终於出炉。
    官差贴出榜单时,考生们或哭或笑,反应各异。
    方孝孺看到自己名字,长舒一口气。
    幸好及格了!
    这次招考有数千学子报名。
    按成绩来看,只有几百人通过笔试。
    不得不说,这次考试相当严酷。
    还有复试要进行!
    ()
    ------------
    数千人同场笔试,能脱颖而出的学生自然欣喜,却谈不上完全放心。
    胡大老爷將一场普通的考试弄得变化多端,令人苦不堪言。
    未曾听闻的面试环节,若无复杂之处,那才真让人难以置信。
    虽然他们侥倖通过了笔试,但此前公布的规则清楚地表明:“笔试合格者可参加面试,最终按两部分总分择优录取。
    ”这意味著笔试通过只是获得面试资格,而非决定性胜利。
    至於面试具体是什么,公示仅提到由礼部考官与其他部门官员联合提问,题目、范围、难度均未明示,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聪明的学生已经开始推测,至少面试时对考生的仪態和风度会有一定要求。
    这不仅是学生的共识,也是歷史的惯例——从古至今,官员的外貌形象虽无明文约束,但实际上都有潜规则。
    尖嘴猴腮、贼眉鼠眼之人绝不可能通过常规途逕入仕。
    简而言之,我们的王朝向来重视“顏值”,第一印象不佳,其他再好也无济於事。
    当然,严格来说,这也並非毫无道理,官员作为朝廷和皇室的代表,仪表不佳会直接影响公眾对其背后机构的信任。
    通过笔试的考生们,纷纷催促家人准备面试服装。
    衣服过於华丽显得张扬,太朴素又缺乏气势,於是大家都追求合身、大方、整洁的效果。
    特別是外地来的考生,几乎把钱在了裁缝铺,即便如此,找关係依然很重要,因为好裁缝早已忙得不可开交。
    除了衣著,大家也开始为知识面做准备。
    如何高效复习成了难题,总不能直接展示工作成果或拍领导马屁吧?无奈之下,考生们只能认真回顾已学內容,顺便抱怨胡大老爷发起的这场考试。
    三天后,第二轮也是最后一轮面试开始了。
    儘管心情各异,但每位考生都精心打扮,站姿端正严肃。
    即使平日懒散的人,此刻也站得笔直。
    不过,站得再整齐,他们仍低声交谈,“嘿,你怎么也来参加这个考试了?”
    “哼,不去工部难道要去礼部,被胡相当面教训?好不容易爭取的机会可不能就这么浪费了,你呢?”
    “这个……我倒没考虑太多。
    家父是工部出身,来工部是为了有人帮衬。
    ”
    “对了,你刚才提到的被胡相当场教训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
    ”
    “兄台,请教一下,说实话,我听到胡相的名字就已经发抖了。
    ”
    旁边本来只是隨意搭话的学生,听说对方身份后,也准备入职工部,便多说了几句。
    “你发抖很正常。
    不只是你,我听家父说,很多大人在朝堂上遇到胡相时也双腿发软,我们更是如此。
    ”
    “但正因为胡相的威名,我们才想到一个办法。
    ”
    “这么多部门同时考试,胡相不可能都到场吧!”
    “他多半会在礼部考场,所以我们当然要去別的部门,这样至少能提高点通过率。
    ”
    听他这么一说,刚才提问的年轻人愣住了。
    不是吧,你们这么聪明?
    还有这种操作?
    重点是打不过还能躲开?
    乾脆不见面算了?
    真够机智的,你们都涌向別的部门考场,成功率不还是低了吗?
    毕竟竞爭对手更多了。
    年轻人提出疑问后,对面的学长淡淡回应。
    “竞爭再激烈也比面对胡相强。
    ”
    “竞爭再激烈,对手也不过是和我差不多的人。
    可胡相呢?”
    “谁能保证摸透他的套路?”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但我没那个能力,所以我选择工部。
    ”
    话音刚落,小二代顿时陷入沉默。
    实在讲得太对了。
    不过,这或许是自己无意间躲过了一场麻烦吧?
    学子们的窃语暂且不论,此刻礼部尚书一脸茫然地看著手中的报考单。
    他之前並未留意,如今一看,天哪!数百名通过首轮筛选的考生中,仅有三人报考礼部。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自己的礼部不受待见?
    ------------
    大明的“公考”,胡大人虽然参考了许多前世公务员考试的规则,但仍存在差异。
    首先不必多言,这个时代的人才数量远不及后世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
    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几十年也未必能出一个进士!
    即便是秀才、举人,加起来的数量也不到一百。
    换言之,大明目前所有读书人的总数可能还不到十万人。
    相比之下,后世一次全国范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至少是这里的十倍以上。
    报考人数多,竞爭自然激烈,可供选择的岗位也多。
    可如今呢?
    几千人报名,首轮筛选后剩下几百人,大约是十选一的比例。
    即便如此,还是让眾多学子感到畏惧。
    但实际上,只要面试不差劲,大多数人最终都能被录取。
    毕竟这次放出的职位不少,按胡大人的规划,首轮筛选只是將入围人数增加了五成。
    也就是说,三人中有两人可以成功。
    但谁又愿意当那个落选的呢?
    所以,能爭取的自然得爭取。
    这不,不少考生起了別样的心思,不论是因为自己的考量还是亲友的建议,总之礼部他们是不打算报考了。
    胡大老爷的名声在考生中早已如雷贯耳。
    巧的是,这种情况下,让礼部头疼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天啊,竟然只有三个人报考礼部?
    就算是全部录取,恐怕也远远不够啊!
    怎么办?
    就在礼部为此发愁的时候,朱元璋正坐在皇宫里查看抄录好的考生试卷。
    他不是只看某个部门的,而是让宋利隨机抽取。
    无论哪个部门的试卷都有,甚至还有落榜者的试卷,他也让宋利取来了。
    宋利是个细心的人,还机灵地把答案也带来了。
    朱元璋看完两张试卷后,再看旁边的標准答案,满意地点了点头。
    “惟庸这个办法確实不错!”
    “看看,事先就把规则制定得清清楚楚,一条条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做对一条加分,做错一条扣分,最后以分数评定高低,嗯,很好!”
    宋利听朱元璋感慨时,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在惊嘆胡大老爷的能力。
    不是谁都能让朱元璋时不时提起几句,然后感嘆一番的。
    胡大老爷呢,已经不知多少次了?
    朱元璋越看这份“標准答案”,心里就越高兴。
    往年他没少为科举舞弊案操心。
    不说那些泄露题目之类的事,单是判卷就涉及太多复杂问题。
    糊名又能怎样?
    遣词造句和行文习惯,只要熟悉,一眼就能辨认出是谁写的。
    最关键的是,考官尤其主考官一句话就能决定。
    没有明確標准,从头到尾都是“我觉得”!
    而且你还不能说他不对!
    科举舞弊和包庇之类的行为,在考官眼中实则是慧眼识珠。
    即便你能发现其中的关係,考官也能依据试卷分析得头头是道。
    毕竟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多少都有些真才实学。
    文章的好坏难以绝对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状况曾令朱元璋苦恼不已。
    然而现在有了办法!提前设定標准,是非分明。
    朱元璋尝试用这套標准审阅两份来自不同衙门的试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分与原有成绩相差无几。
    主要差异在於文笔和字跡的细微调整。
    这种结果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连他这个新手都能得出类似结论,说明临时调派人手阅卷完全可行。
    这一措施提高了成功率,怎能不让他欣喜?
    再次审视阅卷標准和试卷后,朱元璋追问:“宋利,胡大老爷那边的情况如何?”
    宋利对胡大老爷的事极为上心。
    不仅因为朱元璋经常询问,他也知道若总是答不上来后果严重。
    所以,儘管常在宫中侍奉,他始终留意胡大老爷的消息,就是为了此刻能及时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