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胡大老爷眼中,这番推论却是再正確不过。
    想想初代英吉利在欧洲及其殖民地所作所为,不就是玩弄平衡、四处搅局吗?
    但若大明出手,定能玩得更为出色。
    想当初,英吉利最强盛时,也不过海军独步天下。
    若大明取而代之,哼,不仅海军,大明的实力只会更加惊人!
    毕竟,歷经千年战火,大明在军事上的专业程度无人能及。
    数十万人的大战屡见不鲜,万人长途奔袭更是家常便饭,经验之丰富,无人能敌。
    而欧洲大陆上那些几百上千人的小规模战斗,在大明看来,恐怕也就州府级別的水准。
    再说权谋与搅局,春秋战国时的纵横家早已將此研究透彻。
    自汉代班超至大唐王玄策,中原的外交使节在异国眼中,皆是文武兼备之人。
    他们言辞犀利,更能在转瞬之间,借邻国之力,將对手消灭。
    至於挑拨离间、声东击西等计谋,在大明官场早已司空见惯。
    口蜜腹剑,更是大明官员的基本技能。
    若真要殖民,大明的条件远胜於英吉利。
    这番话让朱元璋听得热血沸腾。
    只因胡大老爷言之有理,有据可查,绝非信口雌黄。
    老朱细想胡大老爷的话,深感其言之有理。
    “陛下,周边这些番邦小国,著实贫瘠!”
    “谁让他们与咱为邻呢。”
    “中原强盛时,便去敲打他们,他们能发展起来才怪。”
    “但欧洲截然不同。”
    “那地和平千年,且那帮人擅经商、藏富、享乐。”
    “不去捞一把,岂不可惜?”
    朱元璋闻言,不自觉地掏出胡大老爷献上的羊皮纸。
    望著图上广袤的欧洲,老朱不禁咽了口水,心生贪念。
    然而,他也明白,那地太过遥远,只能暂且记下。
    待准备充足,再去不迟。
    见老朱有所鬆动,胡大老爷满意点头,隨即告辞。
    他话已至此,算是尽力。
    大明若將欧洲变为殖民地,还能率先进入工业,那才叫奇怪。
    若在封建时期,大明无疑无敌。
    胡大老爷离开后,老朱悄悄增派五千余人出海。
    他调集舰船,携丝绸瓷器,只求换取金银珠宝。
    人员船只,皆为挣钱。
    快进快出,专注贸易。
    毕竟,老朱只想挣点小钱而已。
    老朱此人,崇尚“明心见性”。
    他从不掩饰对財富和名声的渴望。
    在他看来,国家如同一个大家庭。
    若不多积累家当,遭遇天灾人祸时,稍有不慎便满盘皆输。
    反之,若家底殷实,即便天灾人祸来临,又有何惧?
    我自岿然不动!
    甚至有余力谋划其他。
    这便是家底殷实的好处。
    而昔日的朱元璋,吝嗇至极,连俸禄都不肯多发,结果天下依旧贫困。
    他能奈何?
    只因他穷!
    开源节流,人人皆知。
    可他只懂节流。
    至於开源?
    一无所知!
    他认为,开源便是徵税,但农户已不堪重负。
    他朱元璋吃过苦,怎能让农户再遭元末之难?
    而其他开源之法,他一无所知。
    加之官员们的私慾作祟,哄骗老朱继续优待大明官员和读书人。
    於是,大明財源从一开始便走下坡路。
    朱元璋是否知晓?
    当然知晓!
    正因看到危机,加之他个人性格,他將官员俸禄压得极低。
    结果,大明近三百年歷史,杀人之多史无前例。
    同时,贪腐之风、狠辣之態,亦歷朝歷代之最。
    简而言之,官员的俸禄微薄至极,即便是最有良知的官员也难以维持家用,这已成了司空见惯之事。
    然而,现状已大不相同。
    朱元璋亲眼目睹了大量財富的涌入,这些钱財数目庞大,触手可及,既无需从贫困的农民那里掠夺,也不必在朝堂上大开杀戒,只需从外国势力那里巧取豪夺即可。
    这对他来说算得了什么?他朱元璋何时將外国势力放在眼里?
    因此,朱元璋此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嘿,嘿嘿,胡惟庸啊!”他笑道,“嘿嘿嘿,要不,这件事,由你来挑头负责如何?”
    朱元璋的笑容中带著狡黠,却也掩饰不住內心的炽热。
    在他看来,没有人比胡大老爷更適合这个角色。身份、地位、资歷这些都不必多说,即便是新建一个衙门,只要胡大老爷坐镇,就无人能挑衅。
    更重要的是,胡大老爷深知其中之道!他太懂了!
    他既有公开为国家敛財的手段,又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谋。这样的人才,无疑是稀世珍宝。
    遗憾的是,胡大老爷当即拒绝了这个提议。
    “臣感激陛下的赏识,但臣如今年迈体弱,还是回家安享晚年为好!”他恭敬地回绝,“还请陛下另寻贤才!”
    胡大老爷才不会答应呢。毕竟,谁都清楚,这未来的海关职位,油水之大,难以估量。
    即便是当下世人视为肥缺的漕运总督之位,面对新兴的海关衙门时,也不免心生艷羡。
    毕竟,漕运有其局限,运载量早已限定其发展空间。
    而海关一旦壮大,其资金流动將如泉涌般无限增长。
    这样的机遇,若在往昔朝代,眾人或许还能共同分享,不过分即可。
    但唯独在洪武朝,此事万万不可。
    朱元璋此人,对財物的独占欲极强,最恨他人染指。
    即便你自身清廉,也难保手下人不心生贪念。
    一旦受手下牵连,岂不冤枉?
    因此,胡大老爷拒绝得毫不犹豫。
    朱元璋听闻此言,怒气冲冲。
    胡惟庸这固执之人,为何就是不愿为其效力?
    他给予的优待与礼遇已到极致,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拒绝。
    此刻的朱元璋已显不耐。
    他原本的和顏悦色渐渐消退,半眯的眼眸中透露出丝丝寒意与凶狠。
    胡大老爷察觉到朱元璋神色的微妙变化,心头一震,隨即感到一阵寒意。
    朱元璋啊朱元璋,你平日里那般亲切温和,一旦不顺心,便又心生怨恨。
    不就是没为你卖命吗?你竟想置我於死地?
    胡大老爷心中涌起一股悲凉。
    他本欲助力大明,让华夏这最后一个正统王朝得以长久延续。
    然而,朱元璋这老傢伙,得了好处便转而对付起他来。
    真是气人!
    心中委实不畅!
    但胡大老爷只能继续隱忍。
    毕竟,只要他尚未从系统中获得那惊天动地的手段,便难以抵挡朱元璋的狠辣。
    若他放弃一切荣华富贵,只求保命,倒也能一走了之,隱於穷乡僻壤或海外。
    可胡大老爷已享尽富贵,岂愿如此?
    思来想去,胡大老爷乾脆说道:
    “陛下,海关市舶司之事涉及巨额银钱,还请陛下另选心腹重臣掌管。”
    “至於微臣,愿另立一衙门,专管海外诸国的探索、外交与贸易等事。”
    “鸿臚寺事务已繁,便不再劳烦他们了。”
    “至於衙门的品级等事宜,还望陛下酌情安排。”
    这便是胡大老爷的对策。
    既然定要为官,那便自己创个合適的衙门。
    届时再找些得力手下,继续悠哉便是。
    此事传至老朱耳中,他细细思量。
    嘿,大明如今所有的海贸之事,確实出自胡大老爷之手。
    由他主管,倒也合適!
    朱元璋见不得胡大老爷那副悠閒模样,心里直犯嘀咕,就像有人没捡到钱就觉得吃了亏,满心的不平衡。
    普通人心里不平衡,也就私下抱怨几句,但朱元璋不同,他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心里不痛快时,他能让捡到钱的人把钱放回原处,再让他自己捡一遍,以解心头之恨。若仍不解气,那捡钱的人或许还得从家里拿钱“还”到地上,以求得他內心的平衡。至於那捡钱的人是否乐意,他才不在乎。
    当胡大老爷终於答应出仕,朱元璋大为欣慰。至於组建个直接隶属於他的衙门,他並不介意,因为无论这衙门划归哪个部门,胡大老爷都不会被人轻易压制。有问题时,他还是会直接进宫找他。如此一想,还不如让这衙门保持独立。
    “嗯,惟庸说得也有道理。”朱元璋点了点头,“那新的主管外交的衙门,你打算要多少人呢?”
    他深知进退之道,既然胡大老爷已答应出山,他自然不能太过咄咄逼人。君臣之间,尤其是像胡大老爷这样的重臣,早已不必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只要不涉及核心利益,许多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
    此事正如当前所遇。
    朱元璋的核心意愿,乃是胡大老爷不可再閒居家中,需即刻出山,为老朱家效力。
    一旦这核心问题解决,其余细节,皆不足掛齿。
    难道说,一个衙门的首脑,还能胜过胡大老爷昔日身为丞相时的威风?
    胡大老爷的过往,实在太过辉煌。
    在朱元璋眼中,只要胡大老爷出山,其余皆不重要,总归都是为老朱家服务。
    朱元璋或许不在意,但胡大老爷自有打算。
    “陛下,组建衙门的骨干,可从礼部和鸿臚寺抽调。”
    “多数应选年轻能干者。”
    “品级不必太高,毕竟来此皆为实干。”
    “再添几位沉稳老练之人,以防年轻人误事,足矣。”
    朱元璋闻言,略作思索,隨即点头。
    “你这要求,並无不妥。”
    “多数需勤劳肯干,易於驱使,再配以几位沉稳者领头,你作为郎中,居於其上。”
    “如此,你这新衙门运作无忧。”
    朱元璋既在评价胡大老爷的安排,亦在思考其深意。
    越是思考,越觉胡大老爷的安排颇有见地。
    所谓“沉稳老练”之人,实为各部中坚。
    皆是年龄、资歷、手段皆备的核心力量。
    在各衙门,他们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关键人物。
    这样的人,谁不渴求?
    因此,胡大老爷仅谨慎地挑选了几位。
    这几人足以支撑新衙门初创之时。
    他们进入新衙门后,由动手转为动口,简而言之,便是升职成了小头目。
    动手的任务,则交由两个衙门调来的年轻人承担。
    年轻官员代表未来,但在六部眼中,他们並不被看重,实则难担大任。
    若要培养,常人缺乏耐心与动力,全赖他们自学自悟,方能逐渐成长。
    否则,只能做些跑腿杂务。
    而在新衙门,虽品级未变,却多了几位小头目。
    为了衙门运作顺畅与自身政绩,这些小头目定会给予指导。
    如此,相互制衡,共同进步,衙门何愁不振?
    朱元璋悟透此中关节,心中震撼。
    胡惟庸果真是大才!
    仅凭一番简单安排,抽调部分人手,衙门便展露希望。
    大才!只可惜懒惰。
    罢了,至此已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再逼迫恐有不妥。
    想到此,朱元璋笑容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