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若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御史想藉机博取清名,胡大老爷也有办法应付。
    最棘手的利益分配问题敲定后,胡大老爷此行进宫的目的便达成了。
    他本就是个閒不住的人,事情办妥后立刻起身告辞。
    朱元璋倒有些不舍,毕竟与胡大老爷交谈颇为有趣,无论嬉笑怒骂,对方都能接住话茬。
    可胡大老爷既已谈妥利益分配,哪里还愿意继续“陪聊”?
    一转身便告辞离去,拦都拦不住。
    出了皇宫,胡大老爷略一思索,径直朝番邦外交司走去。
    难怪说权势重要,回到自己的地盘,待遇自然不同。
    从进门开始,一眾官吏毕恭毕敬。
    別的衙门或许还能对胡大老爷敬而远之,但番邦外交司的人可没这底气。
    即便胡大老爷不理政务,甚至十天半月不露面,他仍是番邦外交司的郎中,当之无愧的一把手。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身为官场老手,这些官吏们可不认为在衙门间横行霸道的胡大老爷会收拾不了自己手下的几个小角色。
    因此,当胡大老爷踏入衙门时,眾人立刻堆满笑容,殷勤相迎。
    胡大老爷早已习惯这般场面,从容地与眾人打过招呼,径直走向道衍的职房。
    然而,刚进门,胡大老爷便愣住了。
    眼前的道衍与往日判若两人——沉默、冷峻,如同一尾蛰伏的毒蛇,散发著阴冷气息。
    见状,胡大老爷心头一震,隨即涌上一阵狂喜。
    好啊!
    看这架势,自己怕是培养出一个真正的特务头子了。
    看来,道衍和尚近期在番邦情报上没少下功夫,否则怎会將自身磨礪成这般模样?
    “说说吧,瞧你这模样,想必在情报上费了不少心思。”
    “功劳暂且不提,单凭这份態度,本官就很满意!”
    “有什么难处儘管提,本官替你摆平!”
    胡大老爷这番话,说得毫不客气,却又透著不容置疑的底气,仿佛道衍无论遇上什么麻烦,他都能妥善解决。
    偏偏道衍还真就吃这一套。
    他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上司——平日放手不管,遇事却能鼎力相助。
    “胡爷,有您这句话,卑职可就安心了!”
    瞧瞧!
    谁说这和尚孤傲不群的?谁说他不近人情的?
    这不,见著好处,还是他心心念念的好处时,拍起马屁来不也挺顺溜?
    那神情、语气、动作,简直像是演练过千百遍一般。
    若非胡大老爷两世为人,演技精湛,怕是真要被他这副模样唬住。
    不过,即便知道这老狐狸是在逢场作戏,但能被妖僧道衍这般奉承,胡大老爷心里还是颇为受用的。
    他淡淡摆手:“行了,马屁拍得不错,下次继续,先说说你的难处。”
    这出人意料的回应,让道衍一怔,情绪险些没接上。
    但他很快又挤出笑容,只是这次的笑容里多了几分真诚和欣喜。
    “多谢胡爷关照,卑职下次再接再厉!”
    “此次求助,倒也不是別的事,还是老问题——缺钱!”
    道衍终究是道衍,玩笑一句后,立刻回归正题,直奔核心——哭穷!
    官员们向来擅长哭穷,但道衍和尚显然技高一筹。
    他径直走向角落,从锁著的箱子里取出一本厚厚的帐册。
    “胡爷,请过目。“
    “这是衙门近期的开支明细。“
    “日常运作本不需多少费,但您吩咐要加强外间情报搜集。“
    “这方面的支出便陡然增加了。“
    道衍信手翻开帐本,准確停在关键页,恭敬地呈到胡大老爷面前。
    “您看这里,是近期的薪餉、抚恤和赏赐。“
    “下官知道这数额略高,或许不合常例。“
    “可那些替咱们卖命的人,千里迢迢打探消息,总要给些盼头。“
    “不求大富大贵,至少得让家眷吃饱穿暖。“
    “故而下官擅自提高了待遇標准。“
    “如今开支实在难以为继。“
    道衍毫不畏惧胡大老爷发作,甚至主动將把柄递上。
    胡大老爷却不露声色地查看著帐目。
    既然承诺解决问题,自然要先弄清癥结所在。
    不问缘由就拨款的上司不是好官,而是蠢材。
    他可不愿做那种被人矇骗还要背黑锅的冤大头。
    细看之下,发现衙门不仅缺钱,更缺人手。
    虽然平日看似不理政事,胡大老爷对衙门情况却了如指掌。
    沉吟片刻,他从怀中取出一块玻璃板放在案上。
    “人员问题,我会奏请陛下调派军士过来。“
    “至於银钱,倒有个主意。“
    说著朝玻璃板努了努嘴。
    “把这东西製成器皿卖往番邦,获利应当丰厚。“
    道衍谨慎地拿起玻璃板,仔细端详。
    许久才迟疑道:“若成本不高,確实利润惊人。“
    “胡爷是想贩往海外?“
    “可下官觉得,这东西在大明也不愁销路。“
    胡大老爷闻言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就这么办!“
    事情就这么敲定了!
    “你这买卖,总不能只盯著国內这点小生意吧?“
    “说实话,若非番邦外交司掌管著对外贸易,这好东西还真轮不到你手上。“
    胡老爷的话说得直白。
    有些东西,就算知道是宝贝,若没那个资格,也只能干瞪眼。
    官场上尤其如此!
    那些爭来抢去的把戏,根本没用!
    该是你的,自然会送到你面前。
    “有了这玩意儿,確实能多赚一笔。不过胡爷,这生意能长久吗?“
    道衍和尚仔细端详著眼前的玻璃板,越看越中意。
    但他並未被表象迷惑,反而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
    货源!
    自古以来,被供货问题坑惨的例子数不胜数,后世商业发达后因此栽跟头的商人更多。
    单凭道衍能看出这点,就说明他不是庸才。
    胡老爷讚许地点点头。
    “只要你用心办事,每月我都会让府上送一批过来。“
    “按成本价给你,你负责销往藩国。“
    “记住,其他商人有陛下关照,不会跟你抢生意。“
    “但你手里的货也不能在大明境內流通!“
    “老夫早向陛下承诺过,內陆的生意由各大商贾竞標爭夺。“
    “谁资本雄厚,谁就拿下內陆经营权!“
    听到这番解释,道衍和尚顿时瞭然。
    原来是要与朝廷同心协力啊。
    没看见陛下和胡老爷都联手了吗?
    这下总该明白了吧!
    望著道衍装模作样的可怜相——
    说白了,这和尚精得很,就像赛春马似的,专挑油水不吃。
    否则,他是真怕挨收拾啊!
    如今倒好,不仅不用自掏腰包,往后还得多多仰仗胡老爷。
    不过经胡老爷点拨,道衍终於醒悟:
    原来不是他要发財,是陛下和胡爷赚得太狠,捎带著官员们分杯羹?
    “所以道衍,现在你该懂了。“
    “陛下和本官,自然会大赚特赚。“
    “这钱来得光明正大,靠的是手艺和本事!“
    胡老爷愜意地往后一靠,神態说不出的得意。
    手指轻叩扶手,斜睨著道衍道:
    “你要明白,陛下也缺银子缺得紧啊。“
    “所以这回,不止番邦外交司要赚钱......“
    道衍和尚闻言微微頷首,目光落在胡大老爷身上有些恍惚。
    他並非愚钝之人,恰恰相反,他的心思格外通透。
    正因如此,他瞬间就明白了这话中深意。
    简而言之,胡大老爷这是要与圣上以私人名义联手经营了。
    老天爷!
    这简直是骇人听闻的惊天秘闻。
    堂堂大明开国君主,竟要以个人身份与臣下合伙经商?
    单是这句话摆在寻常人面前,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这早已超出了君臣情谊的范畴。
    纵使君臣再亲近,终究是君是君,臣是臣。
    可如今这算怎么回事?合伙?!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殊荣!
    当真是一个臣子能享有的待遇?
    说实话,此事若是传扬出去……哦,根本不用假设,这事压根就没打算隱瞒。
    届时莫说朝堂上下,只怕整个大明都要为之震动。
    因为这完全顛覆了世人的认知极限。
    待胡大老爷又嘱咐了几句悠然离去后,道衍和尚转瞬就听到了相关风声。
    果不其然,这消息惊得眾人头皮发麻。
    但凡稍具见识之人,都能察觉其中的非同寻常。
    尤其是那些深諳大明官场规则与阶层之道者,望著胡府那朴素的宅门,更觉绝望。
    这究竟是何等殊遇?
    莫非朱家真將胡家视作姻亲?
    日后胡家莫非也要列入皇亲国戚之列?
    此事之所以令人震惊,关键在於朱元璋以私人身份合作这一点。
    与皇室或宫中將作监往来的商贾不在少数。
    正如《红楼梦》中那般,为宫廷採办的商贾也可自称皇商,只是未敢如书中那般张扬罢了。
    但这些人,无不是仰仗皇家鼻息,说穿了就是討口饭吃。
    哪谈得上什么合作?不过是些乞食之辈。
    可胡大老爷截然不同!
    他直接跨越了两重界限!
    不仅越过宫中直抵天子,更非乞食,而是与天子他人之利。
    由此便可见胡大老爷的非凡之处。
    而那些最了解朱元璋的淮西勛贵们,此刻愈发不敢开罪胡大老爷了。
    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位帝王的脾性。
    此番朱元璋与胡大老爷合作的,並非利国利民之物。
    纯粹是民用之物,摆明了就是要牟取暴利。
    谈何利国利民?唯有金山银海!
    著实令人眼红!
    淮西勛贵们嫉妒得眼红,恨不得用脑袋撞墙。
    跟著皇上明目张胆地合伙捞钱,还不是替人背黑锅的那种勾当……
    简直让人眼馋得要死!
    然而,此时的胡大老爷並不轻鬆。
    他后悔了!
    真是倒了血霉!
    这破差事怎么这么麻烦!
    既然和老朱已经谈妥了,接下来肯定要扩大生產。
    总不能事儿定了,生意却迟迟开不了张吧?
    那岂不是把胡大老爷和老朱的脸面当儿戏?
    没办法,胡大老爷只能硬著头皮筹备起来。
    人手、场地倒是不缺的。
    毕竟老板是谁?
    毫不夸张地说,这天下的土地和人,还不是他俩一句话的事?
    说白了,就是老朱和胡大老爷联手大干一场,可胡大老爷只负责吆喝。
    此刻,他站在城外的一片空地上,气得直跳脚。
    因为他发现,自己负责的这部分,还真不好办!
    若有人记性好,就该知道胡大老爷曾在工部当过侍郎。
    因此,他对工部的匠人和官员还算熟悉。
    可如今要扩建一座大规模工坊,他才发现这帮人蠢得离谱!
    无论是为了日后省事,还是为了多赚钱,胡大老爷都想一步到位,建个高產的大型工坊。
    然而,他把要求和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讲,那些匠人和官员却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活听不明白。
    气得胡大老爷差点当场吐血!
    他当然清楚,这些人没经歷过工业时代,压根不懂如何大规模生產。
    在他们眼里,提高產量无非是多雇几个匠人。
    什么统筹安排、生產流程?听不懂!
    更別提流水线和质检了。
    这些人只知道死守秘密,绝不多嘴,可执行起来却一团糟。
    胡大老爷差点当场气晕!
    不过,唯一让他欣慰的是,保密问题算是解决了。
    这些人全是朱元璋下旨让锦衣卫查过三代的。
    不可靠的,根本进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