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超高收藏) 作者:来自远方
    分卷阅读442
    清和(超高收藏) 作者:来自远方
    分卷阅读442
    人尊敬。
    以寺庙为名霸占土地,敛财而不交税,人前阿弥陀佛人后酒肉穿肠,念的是哪门子经?
    再者,杀人放火,逃税漏税,欠债不还,爹娘和老婆孩子扔在一旁,剃个光头就万事大吉?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京城之内,就有两所寺庙拥田无数,香火供奉不息,却一粒粮食都不交。锦衣卫上门勘录,僧人们还振振有词,甚至抬出了高皇帝组训。
    朱元璋做过和尚,天下皆知。
    朱棣眼眶子发青,也没太好的办法。他能下诏,让军民多读大诰,却不能拿这些和尚怎么样。
    这种情况之下,“反省”中的兴宁伯积极发扬了为天子解忧的精神。
    锦衣卫,动起来!
    大字报,贴起来!
    不打人,不骂人,锦衣卫讲究的是以理服人。
    不吵架,不动手,照样让某些披着僧衣却内里腐朽之人自尝苦果。
    普度众生?先普度了自己再说吧。
    灭佛?
    孟十二郎连连摇头,这个帽子扣得太大了,他没那么大脑袋。
    他只是摆事实讲道理,世人如何选择,不关他的事。
    “动手的是锦衣卫,同本官何干?”
    孟伯爷大义凛然,想送神没送成,成功被歪楼,又□□净利落打发走的应天府尹抬头望天,哽咽泪流。
    连续十次铩羽而归。
    府尹哭得无比伤心。
    苦读十余载,为官近二十年,学问和官场经验,莫非都就饭吃了?
    这世间,为何会有兴宁伯此等奇人?
    经天子下诏,锦衣卫多番行动,闹得沸沸扬扬的小旗自尽一事,再无人提。围绕在孟清和身上的流言不攻而破。
    永乐帝很高兴,不能明着封赏孟清和,干脆给尚未回京的沈瑄送去黄金一百两,白银三百两,宝钞五百锭。赏赐的理由是“与国有功,为天子分忧。”
    广西距离南京较远,消息不畅,锦衣卫张贴大字报的行动尚未走出湖广等地,沈瑄平白得了一大笔钱,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平定安南,皇帝给钱。
    广西剿匪,皇帝再给钱。
    平白无故,怎么又给钱?
    送赏的中官满脸笑呵呵,“咱家恭喜国公爷。”
    不等沈瑄提出疑问,将这批赏银的真正由来,说得清清楚楚。
    沈瑄颔首,送走中官,看着一字排开的几只箱子,无奈的叹息一声。
    国公爷表示,家里有个会赚钱的,尤其是会赚皇帝钱的,压力委实不小。
    与此同时,平王已从京城出发,前往封地。
    临行前,朱高炽进宫拜别帝后,提出要带平王妃一同就藩。
    朱棣沉眸,“你可想好了?”
    “请父皇恩准。”
    朱高炽跪在地上,脸色发白,却硬是顶住了朱棣的压力。
    许久,朱棣才道:“罢了,随你。”
    “谢父皇。”
    朱高炽顿首,咚的一声,青石砖上留下了一片淡红。
    启程之日,平王妃被宫人抬上车架,看着平王,泣不成声。
    “你我结缡数载,你为我生儿育女,相伴多年。”朱高炽握住平王妃的手,“我终究是你的丈夫。”
    平王象辂驶出南京,向南而去。
    汉王和赵王的马队在山东汇合,一路疾行,乘船过江后,终于抵达南京。
    ☆、第189章
    朱高煦和朱高燧归京,将随行护卫遣回京城王府,二人只带中官两人进宫面圣。
    兄弟两人皆忧心忡忡,顶着满脸风尘,也未换朝服,穿着便服就进了奉天门。当值的金吾卫要阻拦,差点挨了鞭子。
    “让开!”
    杨铎领一队锦衣卫赶到,见到横眉立目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抱拳行礼,道:“见过殿下。宫中未有诏令,还请殿下出示金印腰牌,右顺门那边问起,下官也好有个交代。”
    杨铎是为金吾卫解围,也是在变相提醒朱高煦和朱高燧,六科给事中轮值右顺门,莫要落人口实。
    自谷王被废,曹国公被夺爵,平王改封西南,京城之内便开始有暗潮涌动。
    这个当口,汉王和赵王奉皇命回京,更不能让人抓住把柄。
    “杨指挥此言甚是。”朱高煦解下腰牌,又取出一张-黄-绢,“金印不便随身携带,孤有圣旨。”
    杨铎再抱拳,转向轮值的金吾卫,低语两句,金吾卫当即放行。
    朱高煦和朱高燧顾不得其他,翻身下马,迈开大步,恨不能肋生双翼,以最快速度赶到坤宁宫。
    徐皇后病重,是压在两人心头的一块大石,沉甸甸的,千钧之力也无法移动。
    虽有言,徐皇后已无大碍,朱高煦和朱高燧仍是头顶黑气,目泛血丝,鼻子里随时可能喷出火星。
    无大碍,沈叫无大碍?!
    旧疾复发?经过几年调养,母后旧疾已有好转迹象,为何会突然濒危?
    气急攻心?谁敢让母后气急攻心?!
    想到突然病重的平王妃和默默离京的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胸中腾起无边杀意。
    最好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否则,就算有人拦着,追到西南也要活剐了她!
    永乐帝正在坤宁宫中教导朱瞻壑习字。
    朱瞻基陪坐一旁,恭敬肃然。朱棣和徐皇后问话才会出言,丝毫不见早先在帝后面前受宠的肆意。
    曾经,他是天家嫡长孙,是皇祖父和皇祖母最宠爱的孙子。
    如今,他的父王就藩西南,无诏不得还京。母后犯下大错,彻底受到皇祖父和皇祖母的厌弃。他留在京城读书,不能行差踏错分毫。
    皇祖父固然不会轻易处罚他,身边的人却会代为受过。从父王离京至今,他身边伺候的宫人宦官换了大半,母妃之前安排的伴当,更是一个不留,全都不见了踪影。
    奉天殿和坤宁宫中的宦官宫人对他恭敬如昔,但恭敬背后却多了几分疏离。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朱瞻基从未曾看得如此清楚。
    皇宫之中,丹陛之下,这里是世间权力的顶峰,也是天下最冷酷的地方。
    大臣,宫人,宦官。
    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多张面孔,上一刻笑脸相迎,下一刻就可能言辞如刀,伤得人鲜血淋漓。
    朱瞻基谨记父王教诲,不要挂念远在西南的父母,一心孝顺皇祖父和皇祖母。更不要为父母求情,尤其是他的母妃。
    “父王和母妃
    分卷阅读442
    -   /
    分卷阅读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