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成都异动
“主公,成都似有异动。”
这一日,刘封正在广都城中处理军务,忽然徐庶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军报。来到刘封身前后,徐庶先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随后将手里的军报放在了刘封的面前。
刘封打开看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曹昂莫不是疯了?”
军报中所记录的,正是司马懿的物资转运计划。
自四日前开始,曹仁所部就已经开始提前撤军,曹昂将半数骑军配属给了曹仁所部,让他负责成都外围的所有事务。
曹仁以牛金驻郫县,以曹休驻繁县,以王双驻新都,而曹仁亲率本部部曲以及曹纯、张绣两部骑军驻扎于灌地,居中策应,总领全局。
曹昂本人为了稳定军心,依旧留在成都之中,指挥本部人马以及曹仁部常雕部、张喜的骑营,以及东州兵和蜀军守卫成都。
粮食转运的情况比预想的还要好,因为司马懿又自成都的港口搜罗出了一批小船,用于水路运输。
这些小船虽然远远没法同刘封麾下的水军相比,也毫无战斗力可言。但在短途转运粮食上,却起了奇效。
这六百多艘小船,一次性可以运送少则三十,多则一、二百石粮食,而且一日即可抵达灌地。
这意味着有了这批船只,日转运粮食可以额外增加五、六万石,而且因为可以走金水河和沱江两条河道,这些河道常年得到疏通,并不虞有淤堵的风险,再加上春水到来,水位上升,可谓是天时地利俱全。
只可惜这些河流俱是东西向的,并没有南北向存在。因此这些船只也只能负责成都至灌地这段距离,后续道路还是得依靠陆路运输。
不过即便如此,司马懿也是大为惊喜,迅速做出调整,将大部分劳力调去了灌地以东,以增加向繁县和什邡、绵竹的转运速度。
金水河、沱江上如今都出了数百艘船只往来,而且上面尽数满载粮食,自然立刻就引起了左幕军斥候的注意。
徐庶自然听懂了刘封话里的含义。
金水河和沱江在成都城南面交汇,在给成都的护城河提供了水源的同时,也继续南下汇入长江。
因此,金水河和沱江上游能够通行,前提是成都必须要能控制下游,否则刘封的水军可以随时北上,进入金水河和沱江。
即便到时候能进入这两条河道的都是小型战船,那也是成都城中这些渔船、商船所无法抗衡的对象。
至于成都能不能封锁住河道,若是换了往常,那自然是不容质疑的,别说是小船了,就是艨艟、楼船这些大家伙,都别想从成都城下安全通过。
可眼下成都的南城都快被左幕军的配重投石机给砸烂了,虽然这些天又抢修了不少工事,但真要动起手来,左幕军依旧是有能力将对方扫清,掩护己方船只进入金水河和沱江的,只是要多费些力气罢了。
曹昂不赶紧趁着左幕军没有针对而立刻撤军,居然还想着搬空成都城。如此拖家带口,简直是与寻死无异,也就难怪刘封会觉得曹昂是发疯了。
先前军议之中,大部分人都觉得曹昂会赶紧东撤,一方面可以为梓潼解围,二来也能尽量靠近汉中,好给前来解围的援军减轻些许压力。
陆逊则觉得曹昂恐怕未必能舍得抛下数万蜀军和刘璋,单独撤退,很可能会固守成都一段时日,好争取联合刘璋和蜀军一同撤退。
只是刘封也好,陆逊也罢,都没想到曹昂居然是个守财奴,竟然连成都的库存物资都不舍得扔下,居然还敢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进行转运,简直是欺人太甚了。
徐庶却是笑道:“主公,这对于我等而言,却是一件好事啊。”
“自然是好事。”
刘封嘿嘿冷笑道:“既然曹子脩自寻死路,那我倒是不介意送他一程。”
徐庶却是突然笑吟吟的发问道:“主公,可是欲打通金水河、沱江两条河道,尽夺其粮草辎重?”
“哦?”
刘封听出了徐庶话里有话,不由笑着戏谑道:“好你个徐元直,有计不献,意欲何为?”
徐庶赶忙叫屈道:“主公如何能这般冤枉属下,属下这不正欲献策吗?”
刘封哈哈大笑起来:“看你日后还敢不敢藏拙,快快道来,若是计策可行,记汝一功,若是不行,数罪并罚,就罚你自今日起,连值三夜。”
说笑几句后,徐庶将心中所思说了出来。
“主公,以庶之见,我军当静观其变,不宜阻挠其转运。”
徐庶的见解居然离奇,与刘封所想截然不同,简直就像是个曹军内应。
不过刘封自然不会觉得徐庶是曹军的奸细了,反而生出了好奇之心:“元直你此议当真出人意料,必有出奇之处,还请君细言之。”
得了刘封允许,徐庶精神一振,内心一片火热:“主公,我此策非着眼于成都一地,而是于整个蜀中大局。主公请细想之,若是当真以甘、黄二位旅督之师入得金水河与沱江,势必将彻底阻断曹军转运之计划。到了那时候,曹军会有什么反应?”
刘封听着听着,眉头皱了起来,心中登时一沉。
“曹军必然惶恐不安,即便是刘璋也会寝食难安。”
此时,堂外走进来一人,正是陆逊。先前刘封接到军报后,就让人去请陆逊来议事了,此刻,他恰好赶到。
“主公,元直所言不错,届时不论是曹昂还是刘璋,必然会担心自己被困死在这成都城中,故而极有可能扔下一切,从速撤军。我军虽精,却人数较少,且成都附近有多条河流阻隔,纵有水师襄助,却远不如联军方便。”
听了陆逊的补充,刘封终于恍然大悟。
“届时,贺齐若是撤离不及,恐会身陷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封这边也在迅速的调兵遣将,调整兵力部署。
首先,周瑜所部已经在四月中旬抵达江州,下一步将会继续北上,兵围涪城。而广汉的许褚所部人马,会汇合蒋钦、王威等部众增援梓潼,以期能尽快攻克梓潼。而葭萌一线的兵力则由周泰统一节度,霍笃,王平则分任副指挥,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守住葭萌关和天雄关,不让北面的曹军增援越过金牛山半步。
至于广都城的左幕军,则会对成都发动牵制性的攻击,以希冀能够牵制住联军主力,使其不得回援。
如今天雄、剑阁已经被左幕军所占领,联军深陷蜀中,后路断绝。
接下来左幕军要做的就只有一样,那就是继续分割包围联军,最佳结果自然是希望能将庞大的联军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将其吃掉。即便不能将其分割,那也要尽力压缩对方的生存空间。
其中,梓潼,涪城就是极好的下手对象。
有了周瑜所部包围涪城,周泰、霍笃、王平所部阻敌增援,贺齐所部就能毫无后顾之忧的对梓潼展开围攻了。况且这段时间以来,贺齐所部也已经打造了不少攻城器械,是最为适合发动的战线。
一旦贺齐将梓潼攻克,那涪城势必没法独存,如此一来,联军的生存空间就愈发的小了。
可这一切都建立在联军主力要恋栈成都,不能轻易撤离的前提,否则就只能先让贺齐退军,等待周瑜所部赶到后再行进攻。
现在曹昂舍不得成都城中充裕丰厚的各种物资,尤其是那百万石的粮草,企图带着这些物资一起撤离。
这恰恰给了刘封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兵力的调整和部署,给了周瑜从江州北上进围涪城的时间。而且这还是曹军主动拱手相让的,必不会引起曹军的怀疑和不安。
原先左幕军还要主动进攻成都,以期望能够牵制联军主力,给东线减轻压力。
现在曹昂、司马懿、曹仁等人,反倒是给了自己天大的机会,广都诸军只需要继续左视旁观,静待联军绵延时日,自投罗网即可。
啪的一声,刘封单手拍在额头:“若非元直,吾险些误了大事。曹子脩贪得无厌,司马仲达利欲熏心,曹子孝鼠目寸光,当真是自投罗网。”
其实刘封这话也有些过黑了,这完全是因为双方信息差导致的错漏。
曹昂、司马懿、曹仁再怎么机敏警觉,也万万想不到刘封竟然还在江陵捏着一支预备队不动。若是易地而处,曹昂早就会命令周瑜西进,与成都一战而决胜负了。
可刘封却想着要鲸吞曹操,若是一口就吃掉了曹昂,那曹操没了救援目标,哪里还会南下?
故此,曹昂、司马懿和曹仁都误以为刘封已经将兵力用至极限了,否则也不会在广成之战中以寡击众了。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曹昂、司马懿和曹仁自然觉得宁可浪费些许时间,也要多带上些粮食了。有了粮食,曹昂他们就能坚守更久,从而给北面解围的曹操争取更多的时间。
这本来不但不是错误,还是相当高明的策略。可在如今,却成了断送蜀中联军的致命疏漏。
这就是情报的珍贵之处。
陆逊、徐庶如何会应声,自然宽解道:“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况事还未生,主公又何必自责。”
刘封有些兴奋了起来,一想到若是能够趁着联军转运物资,抢先攻克梓潼、涪城。再加上雒城已在己方手中,联军除了成都可就再没有坚城可倚了。
难不成到时候还得将粮食再运回成都不成?
一想到那时候曹昂、司马懿和曹仁的脸色,刘封就忍不住想要大笑一场。
陆逊突然开口,提醒道:“主公,倒是有一事不得不先做绸缪。”
刘封疑道:“何事?”
陆逊解释道:“曹军此番转运粮食,恐怕不仅仅是为了粮食,还可能有更深的阴谋。主公试想,一旦曹军将粮食运走,然后撤离成都,我等入城之后,满城粮仓尽空,百姓无过夜粮,届时会是什么局面?”
嘶……
刘封只觉得牙根有些发凉,真不愧是司马懿,好生阴毒。届时突然多出大几万张嘴巴需要供养,这对于左幕军的后勤压力可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若是猝不及防之下,恐怕如今积蓄的粮草短时间内就会全部耗尽。再加上联军必然会带走成都城中的青壮,届时哪怕左幕军想要追击对方,也会缺乏青壮民夫转运粮草,反而还替对方背上了老弱妇孺的负担。
当真是好毒的计策啊。
好在陆逊先一步看破了对方的心思,否则措手不及之下,虽不会让曹军逆转局势,但不可避免也会给自己这一方造成极大的麻烦。
只是这一毒计看破容易,想要化解却是有些棘手,原因就在于这与徐庶的建言是南辕北辙的。
徐庶要放任曹军转运物资,以此来给东线争取时间,优先攻克梓潼和雒城,将包围圈围的更为严实,同时在挤压曹军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先吃掉一部分的曹军兵力。
可同样,这也给了曹军更多的时间转运走更多的粮草辎重,将来接手成都的左幕军负担就会更重,除非左幕军不管成都父老的死活。
可这显然不可行。
这既不利于左幕军获得蜀中的民心和人望,也不利于接下来快速稳定益州的局势。
张松、秦宓、杨洪、黄权这些人可都是蜀人,而且张松姑且不计,后面三个人都是以爱民如子留名青史的。更重要的是,蜀中上上下下的官吏们,他们的家小可都在成都城里,也正是成都城里的老弱妇孺。
一时之间,面对这左右为难的局面,刘封、陆逊、徐庶三人都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三人苦思冥想良久,始终得不出一个两全之策,只能先做一些准备。刘封随即给江州的诸葛亮,以及犍为,益州等郡的主官,让他们尽力输送转运粮草。
同时,他还修书给诸葛亮,周瑜等人,将成都的情况告知他们,并询问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