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设立安东都护府
此时此刻,李勇三人口中的泉男生,正被关在平壤城的监狱中。
前几日,他刚被吊篮拉上城,连两个弟弟的面都没见着,就被关在了牢里,一连三日,都没人来见他。
这让他心中充满焦急。
他知道唐军的耐性有限,他若是再不能劝降城中之人,唐军可不会再管他死活,肯定会继续攻城。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打破了监牢中的寂静。
他快步奔到牢前,抓住栏杆,侧头看去,走过来的正是他的两个弟弟和大将信诚。
泉男建脸色很难看,手中还提着一柄钢刀,显然是来杀人的。
泉男生刚入城时,他便准备杀死这个兄长,结果又被信诚给拦住了。
信诚的理由也让他无法反驳,杀了泉男生,只会让他成为弑兄之人,于城中稳定不利,留着泉男生,也许还有用。
接下来这几日,唐军竟然忽然不攻城了。
泉男建原本还暗暗窃喜,以为他们放弃攻城,准备围城了。
可还没高兴两天,他就发现不对劲。
原本唐军猛攻的时候,城中军民还能团结一心,共同对抗唐军。
如今唐军忽然不攻城了,城中士气竟然开始不断下降。
他万分不解,找信诚询问。
信诚告诉他,攻城有攻城的麻烦,围城也有围城的困境。
敌人攻城的话,守军必须承受唐军猛烈攻击,虽然随时可能被攻破城池,可这也让大家只顾着守城,没时间考虑别的。
如今唐军只围不攻,城中守军轻松是轻松了,可脑子也空闲下来,开始考虑将来的事。
这么一想,他们才发现根本没有希望,前方等着的是一条绝路,心情沮丧,士气自然低落。
更关键的是,泉男生进城的事,大家都知道,众人也都知道他是来劝降的,这让他们看到一丝生机!
于是大家都开始期盼着,泉男建接受泉男生的劝降。
这几天下来,城中守军的心态都已发生变化,就连泉男建最信任的亲信,话里话外,也都开始劝他投降了。
泉男建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迟早会有人打开城门,放唐军进来。
所以才来到大牢,准备杀了泉男建,断了所有人的念想。
信诚也劝过她,这样做可能引起军队哗变,他也顾不上了。
泉男生见弟弟杀气腾腾的模样,就知道情况不妙,大声道:“三弟,信诚将军,你们真要陪着老二一起死吗?”
“哐当”一声,泉男建一刀斩断了铁锁,大步进入牢中,森然道:“大兄,你既然离开了平壤城,就不该回来!”一步步朝他走了过去。
泉男生缩在牢角,厉声道:“信诚将军,你忘了我父亲临终之言吗?他让你辅佐的到底是谁?”
信诚怔了怔,长叹一口气,迈步进入牢中,抓住泉男建的手,道:“莫离支,你不能杀自己的兄弟!”
泉男建急道:“他若不死,我们都得死!”
泉男产忽然问道:“大兄,我们投降的话,唐人真的会饶过我们吗?”
泉男建变色道:“三弟,连你也……”
泉男产不去看他,只紧紧盯着泉男生。
泉男生忙道:“那是当然,唐人打下吐蕃,用文成公主和苏毗蓝雅治理吐蕃,打下百济,也曾册封金燕为都督,打下倭国,用隼人为官员,他们需要我们扶余人,帮忙治理高句丽!”
泉男产点了点头,慢慢转头看向泉男建,道:“二兄,投降吧,再守下去也没用,白白送命罢了!”
泉男建怒道:“不对,我们还有机会,倭国、靺鞨、新罗,都有可能袭击唐人,到时候唐人必定撤军!”
泉男生道:“二弟,不要妄想了。唐军留了一支人马,盯着靺鞨军,所以他们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倭国已经偷袭过唐军,结果也被唐军打败,仅凭新罗,你觉得他们敢摸唐人的屁股吗?”
泉男建怔了怔,喃喃道:“这不可能,你在骗我们……”
信诚叹道:“二公子,大公子应该没有撒谎,攻打我们的军队中,少了赵持满一路。”
泉男建面如死灰,“当”的一声,手中刀也落在了地上。
便在这时,一人从外面奔来,急道:“莫离支,不好了,十几名大臣带着军队,闯入旧王府,救下了高宝藏,很可能准备向唐军投降!”
泉男建仿佛没听到一般,一言不发。
泉男生急道:“不能被他们抢先一步,否则大唐皇帝册封的就是他们了!”
泉男产脸色大变,拉住泉男生,道:“咱们也赶紧开城投降,一定要抢在他们前头!”
拉着泉男生,出了监狱,走了几步后,才忽然想起什么,回头看向泉男建。
“二兄,你也快来啊!”
泉男建木然道:“你们去吧,不必管我。”
泉男产跺了跺脚,也不敢再耽搁,带着泉男生走了。
信诚则默默站在泉男建旁边,一言不发。
泉男建看了他一眼,道:“信诚将军,您不走吗?”
信诚平静道:“我既然选择和你一起守城,自然会陪你到最后。”
泉男建叹了口气,道:“只可惜,我毕竟不是父亲,不能击败唐人。”捡起地上的刀,横刀一抹,自尽身亡。
“唉,老莫离支,你选错了继承人。”信诚望着他的尸体,也叹了口气,捡起泉男建的刀,横刀自刎。
……
长白山西北方向,某处高山之上。
乞乞仲象骑在马上,遥望着西南方向的唐军营帐,缓缓道:“祚荣,你觉得这支唐军怎么样?”
祚荣沉默了一会,道:“训练有素,我军不如也。”
乞乞仲象点了点头,道:“你最大的优点,就是看得清自己,泉男建在这一点上不如你,所以丢了高句丽。”
祚荣沉声道:“父亲,高句丽数百万人口,近三十多万军队,十多万骑兵,十多万甲兵,竟如此轻易被大唐击败,孩儿有些担心。”
乞乞仲象看了他一眼,道:“你怕高句丽灭的太快,滋生了大唐皇帝征服四方的野心,也对我们用兵?”
祚荣点点头。
乞乞仲象缓缓道:“不必担心,大唐虽然强大,却有严格的行事准则,他们打高句丽,是为收复汉朝故土,我们靺鞨从未属于中原王朝,送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肯要。”
祚荣听了此话,不由松了口气。
乞乞仲象道:“再者,这些年来,我们一意顺服,从未违拗过大唐半分,当初你也救过刘仁愿一命,唐人不会对我们动手的,否则就会失去他们口中的大义!”
这时,一匹飞骑顺着山道奔来,朝乞乞仲象道:“酋长,刚刚得到消息,高宝藏已向大唐投降,唐军已入驻平壤城!”
乞乞仲象一勒缰绳,道:“早就预料到了,走吧,返回倭国,咱们的战场在那里。”
……
一匹快马从春明门左边那扇偏门,奔入长安城,一路向西急行,折而向北,很快来到朱雀门外。
马上驿卒翻身下马,大喊道:“营州急报!”从脖子上取出文书袋,转交给一名监门卫。
那监门卫正要送去兵部,却被一名监门校尉拦住。
“我亲自去送!”那监门校尉亲自拿着文书袋,沿着承天门大街急行,来到了兵部衙署。
郝处俊早就等急了,最近王伏胜隔三差五就过来问消息,可见皇帝有多么望眼欲穿。
他早就下了命令,一有营州消息,直接拿过来给他。
故而那监门校尉刚进兵部,就被带到郝处俊的办公房。
郝处俊迫不及待的打开文书袋,拍开封蜡,拿出一看,看完之后,哈哈一声大笑,大步出了办公房。
郝处俊一向性子冷峻,众兵部官员很少见他露出如此神态,都猜到是边关大捷。
如今平壤都被包围了,还能有什么大捷?那只能是平壤被打下了,想到此处,众官员都很雀跃。
却说郝处俊离开兵部后,还没走两步,碰到礼部的李敬玄。
李敬玄见他表情,又见他拿着文书袋,便问:“郝尚书,可是有边关捷报?”
郝处俊脚步不停,只“嗯”了一声。
李敬玄大喜,赶忙追上,急问:“可是平壤已经打下了?”这话声音不小,现在又是上午,尚书省官员很多,周围不少人都看了过来。
郝处俊又“嗯”了一声,大步急行,迈步拐入承天门大街,朝着承天门而行。
李敬玄依然跟在后头,不停的询问,对方毕竟跟自己同级,郝处俊也不好太无理,随口回答,每次都只回答一两字。
饶是如此,李敬玄也问个不停。
一直到了承天门外,李敬玄没有直通宫门的权力,才总算被他甩开。
郝处俊一路来到甘露殿,门口的内侍瞧见他过来,也很欣喜,主动上前搭话。
“郝尚书,可是前线捷报?”
郝处俊道:“正是,陛下可在殿内?”
那内侍笑吟吟的道:“陛下在皇后殿下那儿呢,您等着,我这就给您通传。”迈着麻溜儿的步子,朝立政殿而去。
郝处俊也不去偏殿,就站在门外等着。
等没多久,皇帝还没来,倒是上官仪、阎立本、辛茂将等宰相先过来了。
“郝尚书,可是前线大军打下了平壤?”阎立本远远就喊道。
郝处俊道:“是的,高句丽人投降了,我军已入驻平壤。”
三人听后,都喜形于色。
辛茂将笑道:“我们刚刚商议出一份战后治理的方案,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
不一会,李治回到甘露殿,召郝处俊觐见,阎立本三人也一起进去了。
平壤打下来之前,李治确实日思夜想,此时终于传来消息,他反倒平静下来,并不如何着急。
等诸大臣叙礼毕,方才问:“郝卿,平壤是如何打下来的?”
郝处俊道:“回陛下,李大总管派出泉男生入城劝降,又采取围而不攻的法子,三天后的夜里,高宝藏带着一众大臣,出南门献降。半个时辰后,泉男生和泉男产也带着军队,从西门献降。”
李治问:“泉男建呢?”
郝处俊道:“泉男建在狱中自尽,和他一起死的还有信诚。”
李治点点头,又问:“靺鞨与新罗,可有动作?”
郝处俊道:“两国都在边境陈兵,得知平壤陷落后,便都撤军了,还派人向我军贺喜。”
李治见情况皆在控制之中,这才说道:“把奏疏呈上来吧。”
李勣的奏疏中,除了说明平壤城内的情况外,还详细陈列了这次的收获。
泉男建一开始就做好了死守平壤的准备,所以城中堆积了大量粮草,足够十五万守军加二十多万百姓坚持一年。
大唐八路大军进攻时,就陆续有十多万高句丽军队投降,如今算上城中守军,降兵数量有二十多万。
另外,缴获五万多甲胄、七万马匹、数百万支箭矢、刀枪剑戟无数,还有数万石铁矿石。
王宫国库之中,还有十多万黄金、三十多万白银,各种金银器物、珍珠玛瑙、古玩字画足足装了八十多口大箱子。
李治看完之后,大为满意。
唐军只用了半年不到,就打下高句丽,这一战得到的战利品,要远远多过消耗,再加上高句丽肥沃的黑土地、含铁量极高的铁矿山。
这一战,唐军收获颇丰。
这时,阎立本上奏,道:“陛下,这是我等商议的高句丽战后安置政策。”
这才刚打下来,连战后安置都做好了,可见这帮大臣多么猴急,当初打下吐蕃时,可是来来回回商议了好久。
李治拿过来一看。
大臣们的方案是,在高句丽设置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担任安东大都护,再设置五大都督府。
用的名称,正是汉朝四郡加一个带方郡。
也就是:乐浪都督府、玄菟都督府、真番都督府、临屯都督府、带方都督府。
另外,在五都督府之下,设置四十二州、一百县,统治高句丽各地。
选拔献降有功的扶余人为刺史、县令,与大唐派遣过去的官员,共同治理高句丽。
李治浏览之后,见并无问题,大手一挥。
“准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