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见好就收
“杀啊!”
大明官兵可说是一路呐喊,也不知是否真有与敌人近身搏杀的勇气,但在从众心理下,大喊几声,把嗓子喊哑了好像也就没那么怕了。
更多的人则是被口号刺激得热血上头,不管不顾闷头就朝前冲,心中只有念头,那就是追上鞑靼人赚军功。
鞑靼骑兵虽然行动速度更快,但他们这次收割这个小部族,却驮着很重的财货前来,说白了他们一路抢、一路收割财富,沿途要生火造饭,就得准备锅碗瓢盆和柴禾等东西,这是一种“生活式战争模式”,说白了他们来大明边境不过是劫掠些过冬物资,并没有打算长驱直入,奔袭大同和宣府镇城。
他们只是惊扰一下大明的边关,有便宜就占,遇到硬茬就逃,尽量不增加自己的消耗。
这导致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是骑着战马而来,而是负重更沉的驮马,如此一来马背上就可以带着他们的全部家当,这当口要是丢了他们会觉得很难受。
本来漠北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妻儿老小正在等他们在外抢劫的胜利果实过日子,结果他这边却把劫掠来的锅碗和粮食给丢了?
一口大铁锅,在草原上足以换回好几头牲口,谁让草原上物产贫瘠,且在冶铁和手工业方面非常落后,而大明又不开边市给他们贸易,让他们现在只能靠祖上传下来的家当过日子呢?
好铁还得用来打造兵器,守护部族,这会儿铁锅就是他们的命,打死也不能丢下。
马背上的东西一多,再加上慌不择路,跑得就比较慢了,竟然被身后的大明先头骑兵部队,步步紧逼,一步步将他们的阵型冲散。
至于后面的板车和驴、骡子等牲畜组成的队伍,也是紧追不舍,就算只靠两条腿跑路,此时也不想落于人后,毕竟就算大明京营士兵也知道,上阵杀敌这回事,一辈子可能就只有这一回,不好好把握赚取军功,可就要抱憾终身了。
更为重要的是,回去后还能跟那些没跟着一起来西北的同袍吹牛逼。
想当年,我在塞外追击鞑靼人,两条腿追着四条腿的跑,金戈铁马,纵横疆场……
鞑靼士兵那边,抱着我抢不到但我也不能折本的心思。
大明官兵则抱着别人追我也追,回去后能吹牛逼的心思,展开了这场奇怪的追逐战。
……
……
追逐归追逐,大明这边毕竟以步兵为主,很多牲口都是临时从运送布料的车队卸下来的,根本就不能作为军事用途。
才没过多久,就有不少人因为累得不行,或者是压根儿就不想去玩命,转而进入牧民营地内。
虽然里面倒地的鞑靼人首级都被砍下来且被挂到腰间,不过总算还有受伤被俘的鞑子需要“看守”,防止鞑靼俘虏反击,然后就出现营地内拢共就十八个俘虏,却有四五百号人看守的诡异情况。
李孜省和覃昌也是第一时间赶到了营地。
对一名士兵来说,军功最重要,如今有了首级的就可以笑对风云,坐享其成,而没得到的则想通过追击鞑靼人得到其首级,光宗耀祖。
可对于主要指挥官李孜省和覃昌来说,只要营地内有人头,有俘虏,那自己就算是彻底完成任务。
“大人!”
偏关镇这边的百户朱玉老远见到有护卫护送一行入营,就知道李孜省来了,他屁滚尿流一般跑到李孜省面前,亲自牵住马缰,扶李孜省下马。
李孜省下马后,或许是因为之前颠簸得太厉害,一时间竟然站不稳,双腿忍不住外撇,有种硌着的感觉。
他一边舒展身体,希望及早回复正常,一边问道:“杀了多少鞑子?”
覃昌跟着下马,他那边就没人搀扶,还得自己一点点顺着下马,情绪瞬间就变得糟糕下来。
不过他有一点好,身体残缺也就是硌无可硌,走路姿势还算正常,近前后用阴阳怪气的腔调道:“李尚书,咱是不是先关心一下将士们的安危?还有前方战局的发展?哪有你这般直接问杀敌多少的?”
李孜省不以为意地笑了笑,道:“覃公公,杀敌多寡直接关系着军功大小,你难得不想赚军功?”
“我跟你不一样……”
覃昌的臭脸色,本就是故意摆给朱玉看的。
你们这些势利小人,当初刚遇到我们时,对于李孜省的颐指气使颇有怨言,甚至不愿意听从调令,但现在再看看你这谄媚的嘴脸,真想一个大嘴巴糊上去。
为啥一上来不先喊“公公”,而要招呼“大人”?
不知道理论上我地位可比李孜省高多了?
朱玉道:“大人,公公,可喜可贺,此番斩首二十二,另俘虏十八人。”
覃昌一听立即瞪大眼,惊讶地问道:“竟歼敌四十?他们一共才来了几号人,有这么多吗?不会是把营地内那些被鞑子箭雨射杀的边疆牧民也算在里面了吧?”
这数字,明显超出了覃昌的想象。
毕竟大明跟鞑靼人交战次数那么多,到明朝中叶后,一场战事下来一次性能斩首七八级,都能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