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4章 为官不足一年,官居正五品!(二合一
    第64章 为官不足一年,官居正五品!(二合一)
    六月末。
    晨光微熹,太庙。
    文武百官,宗室大臣,皆是神色肃穆。
    往前一百步左右,有一道以三重汉白玉堆砌而成的祭坛,沿途御道,刻有龙纹、海兽,甚是威严尊贵。
    祭坛上,绕以石护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饰有丹陛,立有一黄砖燎炉,炭火旺烧。
    太牢三牲,五谷杂粮、古朴祭器,一一摆放齐整。
    祭坛往前一些,就是太庙正殿,供奉有大周历代君王以及近百年国祚中配享太庙的大臣。
    配享太祖皇帝庙庭者:太师赵普,中书令曹彬。
    配享太宗皇帝庙庭者:司空、太尉、中书令薛居正,中书令潘美、宰辅大相公石熙载。
    配享真宗皇帝太庙者:太尉、中书令李沆,中书令李继隆,太师、尚书令王旦,太师王祐。
    大周国祚近百年,配享太庙者,仅仅九位而已。
    太庙祭坛,官家赵祯一袭衮冕礼服,上黑下红,绣有日、月、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头顶十二旒,甚至庄严肃穆。
    皇后曹氏一袭袆衣,大袖长袍,着深青色,上有翚翟绣制,头顶九龙四凤冠,举止雍容华贵。
    皇帝、皇后、文武百官、宗室大臣,无不垂手肃立,不作半点声响。
    半响,钟磬齐鸣。
    “噹!”
    一声清越长吟,太常寺卿起身,唱道:“吉时已到——”
    “迎神!”
    唱罢,编钟之声长奏,六位有望被过继的宗室走到最前方,俯首跪拜。
    内阁大学士韩章起身,手持祭文呈递上去,又退了下来。
    “皇考真宗皇帝在上!”
    赵祯手持祭文,沉声念道:“嘉佑三年,朕以神器至重,宗庙为大,今择贤明宗室赵允启、赵允元、赵允初、赵宗全、赵宗谔、赵从式六人,入京观察培养,择优异者载其名于遗诏,一至内廷,一藏于身。
    他年,待时机成熟,则托孤社稷于能臣,取诏书核验,拥立遗诏宗室承嗣大统,入继朕躬。祈列祖在天,佑其仁孝治国,明于礼乐,治政清明,国祚绵长。”
    赵祯说出一位宗室的名字,就有一位宗室重重叩首。
    祭文念完,丢进火堆灼烧。
    赵祯手执玉爵,行献酒仪式。
    几位宗室亦步亦趋,模仿着赵祯的动作,不敢有分毫差错,小心翼翼的达成了仪式。
    此仪式,也就是以往立嗣、立储仪式的变更版本。
    因秘密立储法的缘故,却是先行仪式,再补储君之名。
    一旦仪式达成,以后两份遗诏上的名字,示于百官的那一刻就可正式生效,无须再行繁杂且耗费时间的立储仪式。
    编钟奏乐之声长吟不止。
    “噹!”
    一声重重钟吟,宰辅大相公富弼呈上早就准备好的两份诏书。
    这两份诏书,乃是以特制龙袍浸入黄檗汁,直至灭白为止,具有极好的防虫灭菌之效。
    诏书长约三尺,宽约尺许,记载内容事关立储之事。
    如何立储,如何判别,都记载得非常详细。
    除了一些模版性的立储内容,两份诏书的正中都特意留出了一部分空位,却是特意留作书写储君名字的地方。
    六位宗室齐齐移目望了过去,哪怕是一向无意争夺皇位的赵宗全也不免注目。
    那简简单单的诏书,蕴含着莫大的诱惑力,让人不想移开目光。
    少许几息,两名内侍抬起诏书,拉伸开往臣子的方向走去,示于百官,让百官知道诏书是什么样子。
    不少臣子都松了口气。
    哪怕不知道谁是储君,但也好歹算是有了正统!
    赵祯望向六位宗室,沉声叮嘱道道:“尔等皆为宗室中的贤明者,他日朕驾崩,若是有人坐上了皇位,却是须得按照约定,为其余的几位宗室封爵,或王或公。”
    六人齐齐一拜,恭声道:“请陛下放心!”
    赵祯颔首,往前走了几步,与皇后曹氏一步一步走进太庙正殿,祭祀历代先祖、文武贤臣。
    一场仪式,浩浩汤汤,足足耗费了近一天的时间,方才彻底达成。
    文德殿。
    文武百官、宗室大臣,一一齐聚。
    一场祭祀,彻底让人心稳了下来。
    起码,再也无人出声劝谏。
    官家赵祯登临御座,双袖合拢,往下扫视。
    当视野扫到文武百官中段的那一刻,赵祯目光滞留了一会儿。
    文武百官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不时有人回首望去。
    江昭!
    谁也不曾想,这种君臣争辩劝谏,从而失和的事情,竟然有两全其美之法。
    立嗣,却隐而不宣!
    要说出这种法子,不单得有新奇的解决办法,也得有一定的魄力。
    变更祖宗立储之法,这可是相当稀罕。
    江昭心头微动,举止自若从容。
    “翰林侍读何在?”
    果不其然,赵祯喊了一声。
    “微臣在。”
    江昭连忙出列,往前走去。
    其间,百官注目,六位宗室神色不一。
    但不管如何,无论是谁上位,将来成了遗诏之上书有“正统”之名的存在,都得记江昭的一份情,都会非常庆幸江昭说出的“秘密立储法”。
    毕竟,一码归一码。
    平和的过渡皇权,这可是相当难得。
    一旦成功上位,心态就会彻底不一样。
    一个个平时趋之若鹜,一旦真的得到了皇位,却又会喜不胜喜。
    “微臣江昭,拜见陛下!”江昭走上前去,行了一礼。
    “近些年以来,过继宗室之事百官争议不断,幸而有江爱卿上书秘密立储之法,解决了此等难题。”赵祯扶着御案,压在心头的一座山落下,让他心中轻松不少。
    “诸位爱卿以为,该作何赏?”赵祯少有的爽朗一笑,挥了挥手,望向文武百官。
    内阁大学士韩章适时走了出来,恭声说道:“臣以为,或可升任礼部郎中、兼翰林侍读,领朝奉大夫一职。”
    作为老师,弟子表现得好,该给弟子争取的东西,韩章自然是主动争取。
    翰林侍读,兼翰林知诰制是江昭本来的职务,都是含金量拉满的从五品官位。
    历来,翰林侍读、翰林侍讲两个官位,都有“储相”之称,这也是少有的可凭“五品官身”就长时间接触君王的官位,最好不要舍弃。
    而翰林知诰制一职,则是事关拟诏书,可大量阅览内阁的诏令,关乎观政天下,也是非常重要的职位。
    要是以往,江昭哪怕是升官,猛地舍去了其中一个职位,都有点小亏。
    好在,如今不一样。
    韩章早已入阁!
    作为内阁大学士,韩章手中常有机密级的内阁诏令、奏疏,完全可以私底下让弟子学习。
    这翰林知诰制一职,舍弃了也没什么。
    韩章提出的几个官位,礼部郎中是正五品礼部官位,乃是礼部重要的实权属官之一,有协助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处理礼仪、祭祀、科举事宜的职责,甚至涉及到科考试卷的命题。
    韩章特意提出这个官位,一是因这个官位含权量十足,二则是为了让弟子挂上礼部的职务。
    汴京六部,都有六位内阁大学士的手笔。
    其中,礼部尚书、礼部左侍郎都是韩系的人,礼部自然也就是韩系的大本营。
    他此举,是为了让弟子熟悉礼部流程,以便于未来入主礼部。
    朝奉大夫,则是正五品散官,没什么权力,就一个领俸禄的好处。
    韩章此言一出,武将皆是有些意外的望了过去。
    毕竟,为官区区一年,就已经是正五品,这可不太符合文官“一步一脚印”的做法吧?
    文人一方反而要安静不少,几乎都没什么动静。
    劝谏立嗣的事情,持续了近十年,难得有了个结果,怎么着也不可能说不升官吧?
    说到底,无论是江昭以从六品升到正六品的巅峰赛政斗,亦或是正六品升任从五品,都充满了含金量,并非凭空简拔上去。
    此次事宜意义重大,从五品升任正五品实权,也是含金量拉满。
    江昭甚至都是一步一步的攀爬,尚未“跳级”呢!
    须知,天底下,但凡入了阁的人物,几乎都跳过级。
    毕竟,从理论上讲,从六品升到从一品,拢共是十级,哪怕三年升一级,连续不断,都得升迁三十年方才有机会入阁。
    这还是状元郎的配置,起点要高一些。
    就这,哪怕二十五岁考上状元,都得干到五六十岁才能入阁。
    而事实上却是,宦海从来都不乏四五十岁就入阁的大学士。
    一如富大相公,历时十五年治政,四十一岁就入阁。
    宦海,也有天之骄子!
    江昭这样的升迁路子,连“跳级”操作都没有,顶天了算是过于优秀,升官有点快。
    文官厌恶的从来都是没有政绩、没有本事,全凭君王偏宠的幸进之臣,而非江昭这种凭本事上位的天之骄子。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赵祯望向文武百官。
    其实,单是这“秘密立储法”的政绩,就并非是升一级可表达嘉赏之意。
    不过,过刚易折。
    江昭为官不足一年,却是不可升得太快。
    细水长流,解决了立储问题的江昭,注定不缺圣眷!
    “臣以为,甚好。”宰辅大相公富弼说道。
    “臣也以为,韩阁老言之有理。”内阁大学士文彦博表了态。
    “臣以为,可!”
    “可!”
    余下三位内阁大学士相继表态。
    江昭与他们注定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既然功绩、关系都到位,那就擢升。
    “好!”
    御座之上,官家赵祯微微颔首,望向江昭,饱含赞赏:“着令翰林侍读、翰林知诰制江昭,迁礼部郎中、兼翰林侍读,领朝奉大夫。另赏良田十亩、锦帛百匹。”
    相比起韩章文武百官赞成的官位赏赐,还添了些锦帛、田产嘉赏。
    不过,添了这些东西,却也无人有什么异动。
    大周一朝,最不缺的就是钱财。
    “臣江昭,拜谢陛下。”江昭稽首一礼。
    “陛下圣明!”文武百官齐齐一拜。
    赵祯颔首。
    赏罚分明,方为御下之道。
    该有的赏赐到手,江昭适时往后退去,走进百官中段的位置。
    经此一事,有了礼部郎中这一正五品实职,他应该还能往前一些,达到文武百官中上的位子。
    “陛下!”
    就在这时,宰辅大相公富弼站了出来。
    观望着这一幕,江昭心头微动。
    这个时候走出来?
    “老臣富弼,叩见陛下!”富弼走上前去,重重一叩。
    江昭心头一动。
    须知,奏请政事,无须叩拜。
    宰辅大相公堂堂百官之首,那就更是无须行大礼。
    如今,宰辅大相公尚未说些什么,就上去拜了一礼。
    莫非?
    “臣自庆历新政以来,夙夜忧心勤政。然岁月不饶人,目昏耳聩,已难负宰辅之责。恳请陛下恩准老臣致仕,容臣归乡养老!”
    富弼说了没几句,满朝文武已然轰动起来。
    百官之首致仕!
    这可不是小事。
    当然,但凡是明眼人都清楚,富弼的确是难以再留在中枢。
    告老还乡,迟早的事情。
    富弼说完了话,又一次下拜。
    官家赵祯为之动容,走下丹陛:“卿乃国之柱石,常年匡扶社稷。如今,朝堂诸事皆赖卿筹谋!若卿执意归乡,朕如失臂膀,社稷如何安稳?此奏,不准。”
    言罢,赵祯挥了挥手,走回丹陛之上。
    富弼起身,也不再说什么,默默的退到左首之位。
    三辞三让!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三辞三让的待遇。
    一般来说,也唯有皇子入东宫、太子登基这种顶级的大场面,方才有三辞三让。
    偶尔一些重臣,一如宰辅大相公与内阁大学士乞骸骨,也会有三辞三让的礼仪。
    余下的一些臣子,几乎都是早早呈奏致仕的奏疏,常朝之上皇帝适当性的出言挽留,就会准奏。
    毕竟,上演一次三辞三让,起码得三次常朝,也即半个月的时间。
    唯有皇帝与太子,方才有资格让文武百官一起演戏三次,劝谏上位。
    同样,也唯有宰辅大相公与内阁大学士这样位极人臣的存在,方才有资格让皇帝演戏三次,三次挽留。
    此次,富大相公已经“一辞一让”,要是不出意外,两次朝会以后,百官之首的官位就会空缺出来。
    不少臣子皆是注目于六位内阁大学士,望来望去。
    百官之首,不知落谁家?
    经历了祭祀,一场常朝也太多可说的事情。
    见无人上奏,赵祯一挥手。
    “退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