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3章 战事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
    金陵城已入浅夏,午后的蝉鸣聒噪得让人心烦。
    奉天殿內,冰块散发著丝丝凉意,却驱不散空气中的沉闷。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面前摊开的是一部已经修改了无数遍的《皇明祖训》。
    他老了,眼皮耷拉著,握著硃笔的手也有些颤抖。
    他想在这最后的岁月里,为子孙后代,尤其是为他那个仁厚的皇太孙。
    再扎紧一道篱笆。
    殿下的朝会早已结束,但几个核心的內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依然侍立在侧。
    陪著老皇帝耗著。
    谁都知道,老皇帝的心思,已经不在眼前的政务上。
    而在身后那张龙椅的传承。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打破了寂静。
    一名身著飞鱼服的锦衣卫指挥同知,手捧著一个火漆密封的木匣,快步冲入殿內。
    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陛下!琼州府八百里加急军情!”
    朱元璋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开,射出一道精光。
    他缓缓抬了抬手,一旁侍立的太监立刻小跑下。
    接过木匣,呈了上来。
    太监用小刀撬开火漆,取出里面的奏本。
    展开在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只看了一眼,呼吸便陡然粗重起来。
    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安南国,於五月十三,遣兵三千,犯我琼州西南沿海,屠我村庄三座,戮我大明子民三百一十二人……”
    “混帐!”
    一声雷霆般的怒吼,在空旷的大殿內迴荡。
    朱元璋一把抓起那份奏本,狠狠地砸在了金砖地上。
    奏本弹起,又无力地散落开来。
    “一群不知死活的蛮夷!一群餵不熟的白眼狼!朕当年看他们可怜,將他们列为不征之国,他们就是这么回报朕的?”
    老皇帝撑著龙椅的扶手,猛的站了起来,因为愤怒,整个身子都在剧烈地颤抖。
    殿下的文武大臣们全都跪伏在地,噤若寒蝉。
    “欺负到我朱家门上来了!杀我大明的百姓!他们以为朕老了,提不动刀了吗!”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殿下,最后落在了兵部尚书茹瑺的身上。
    “茹瑺!”
    “臣在!”
    茹瑺嚇得一个激灵。
    “传朕旨意!”
    朱元璋的声音带著刺骨的杀意,“琼王朱桂既已在琼州,就让他给朕打!朕给他三个月的时间!朕要安南国王的人头!朕要把他人头掛在金陵城的城楼上,让天下人都看看,犯我大明的下场!”
    皇帝的怒火,让所有人都感到心惊胆战。
    然而,旨意一下,立刻就有人站了出来。
    吏部尚书詹徽硬著头皮出列,叩首道:“陛下息怒!我大明主力大军,尚在北平一线,防备蒙元残部。”
    “若此时在南疆再开战端,恐陷入两线作战之窘境,於国力消耗甚大,还请陛下三思!”
    “是啊陛下……”
    户部尚书赵勉也跟著附和,“南疆多瘴气,用兵不易,粮草转运更是耗费巨大。况且,此事或有误会,不如先遣使问责,若安南国主能交出凶手,赔礼道歉,或可免去一场刀兵之祸。”
    一群文官纷纷开口,无非是劝皇帝息怒,不要轻易动武。
    朱元璋听得心头火起,正要发作。
    都察院左都御史黄淮却突然出列,他的问题,插向了另一个方向。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
    黄淮躬身道:“琼王殿下奉旨出海,开拓疆土,按理应在遥远的海外。为何安南国五月十三日犯边,他的奏报六月初便能抵达京城?”
    “这消息传递的速度,未免太快了些。”
    “而且,他又是如何恰好就在琼州府的?”
    此话一出,大殿內的气氛瞬间变了。
    之前还只是关於战与和的爭论。
    黄淮却直接將矛头指向了朱桂本人。
    立刻有言官跟进:“陛下,周大人所言极是!此事疑点重重,说不定是琼王殿下为了邀功,谎报军情,意图擅开边衅!”
    “请陛下將那信使拿下,严加审问!”
    那名送信的锦衣卫指挥同知闻言,嚇得魂飞魄散,连忙磕头解释:“陛下明鑑!小人不敢谎报!琼王殿下確已率船队返回,本欲回京復命,途经南洋时,恰逢安南突袭,殿下为保境安民,这才被迫滯留琼州,发兵自卫!”
    “好一个被迫滯留……”
    黄淮抓住了话柄,冷笑一声,再次上前一步,声音陡然拔高:“陛下!藩王无詔,不得离其封地。”
    “琼王殿下既已返回大明海疆,为何不第一时间回朝復命,反而带著一支庞大的船队,滯留在海防要衝琼州府?”
    “他意欲何为?”
    “琼王殿下在海外数年,招兵买马,聚敛財富,其势力早已今非昔比。如今拥兵自重,盘踞琼州,朝廷政令不行於其地。”
    “此乃国中之国,心腹大患!”
    黄淮猛的撩起官袍,对著龙椅重重叩首,声泪俱下:“臣,恳请陛下,为江山社稷计,立即下旨,召琼王殿下即刻回京!”
    “收回其兵权,將其麾下军队尽数解散,分派各地卫所!”
    “否则,尾大不掉,后患无穷啊!”
    “臣等,附议!请陛下召琼王回京!”
    以黄淮为首,大半个朝堂的文官,黑压压地跪了一片。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什么安南国。
    他们怕的,是朱桂这个手握重兵,財力雄厚,又功勋卓著的藩王。
    这样一个藩王,对他们这些文官而言,对未来那位仁善的皇太孙而言。
    是比任何外敌都可怕的威胁。
    朱元璋站在御阶之上,看著底下跪著的群臣,脸上的怒气一点点褪去!
    他缓缓坐回了龙椅,一言不发。
    大殿內,死一般的寂静。
    老皇帝的目光,越过群臣,仿佛看到了侍立在不远处的皇太孙朱允炆。
    他看到了允炆那张仁厚却又带著一丝不安的脸。
    他想起了自己这个十三子。
    那个最像自己的儿子,不但有自己的狠辣,更有自己所不具备的眼光和手段。
    他送回来的人,让大明的百姓免了徭役。
    他送回来的祥瑞,或许真能让天下再无饥饉。
    他送回来的黄金,更是充实了自己那空虚的內库。
    可也正是因为他太能干,太强大了。
    强大到让所有人都感到恐惧。
    今天,他能一声令下,让蓝玉带著两万大军去打安南。
    明天,他是不是就能带著二十万大军。
    从琼州府打到金陵城?
    自己还活著,能镇得住他。
    可等自己闭了眼,允炆这孩子,镇得住他这位手握利刃的叔叔吗?
    朱元璋闭上了眼睛,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
    一下一下地轻轻敲击著。
    每一次敲击,都像是一记重锤,砸在殿下所有人的心头。
    良久,良久。
    敲击声停了。
    朱元璋睁开了眼,声音疲惫!
    “传朕旨意。”
    “安南小国,背信弃义,侵我疆土,杀我子民,天地不容。著镇守云南西平侯沐春,即刻点兵十万,征討不臣。”
    “朕给他半年的时间,半年之后,朕要在金陵城,见到安南国王的项上人头!”
    这道旨意,让群臣都愣住了。
    皇帝竟然没有让琼王出兵,而是改派了远在云南的沐春。
    西平侯沐春,是开国功臣,义子沐英的次子。
    沐家世代镇守云南,对西南地理、战事了如指掌。
    忠心更是毋庸置疑。
    由他出兵,合情合理。
    但这道旨意,也等於是否决了朱桂的出兵之举。
    “退朝。”
    老皇帝摆了摆手,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力气。
    两名太监连忙上前,搀扶著他,缓缓向后殿走去。
    那佝僂的背影,在空旷的大殿里,显得无比的萧索。
    ...
    洪武二十八年,七月。云南,昆明。
    西平侯府的黑漆大门缓缓打开。
    一名风尘僕僕的京城信使,在沐家亲兵的护卫下,穿过层层庭院
    走进了议事大堂。
    大堂內,沐家三兄弟早已等候多时。
    为首的,正是袭爵的西平侯沐春。
    他年约三十,面容沉毅,身形挺拔,常年镇守边疆,让他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军人铁血之气。
    他静静的坐在主位上,身后是威镇南疆四个烫金大字。
    那是皇帝亲笔御赐,是沐家世代的荣耀。
    他的两个弟弟,沐昂和沐昕,分坐两侧。
    沐昂性情稍显急躁,而年幼的沐昕则更显文气。
    “宣旨!”
    信使展开黄绢,尖利的嗓音在大堂內响起。
    沐春立刻起身,带著两个弟弟跪倒在地。
    “奉天承运皇帝,詔曰:安南小国,不思天恩,反蓄狼心,犯我疆土,屠我子民,人神共愤。兹命西平侯沐春,即刻调集云南都司兵马,征討不臣,以彰天威。钦此!”
    “臣,沐春,领旨谢恩!”
    沐春双手高举过头,恭敬地接过了圣旨。
    待礼毕,沐春示意下人引信使去偏厅休息。
    他从袖中取出一物,不著痕跡地塞到信使手中。
    信使入手一沉,借著袖袍遮掩,低头看了一眼。
    那是一枚崭新的圆形钱幣,通体由黄金打造,一面是洪武通宝四个字。
    另一面则是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纹饰。
    这种被称作金元的货幣,如今已在大明內部悄然流通。
    一枚金元,官价便可兑换十两白银,在黑市上更是有价无市。
    宝钞那形同废纸的时代。
    正在被这些沉甸甸的金属货幣所终结。
    信使心中一喜,脸上的笑容也真切了几分。
    他压低了声音,对沐春说道:“侯爷,陛下在御书房有口諭。”
    “陛下说,他等不了太久,半年,最多半年,他要看到安南国王的人头,掛在金陵的城墙上。”
    沐春眼神一凛,郑重的点了点头:“请公公回报陛下,沐春,定不辱命。”
    送走了信使,沐春回到大堂,两个弟弟立刻围了上来。
    性子最急的沐昂首先开了口:“大哥,我有点不明白。安南人打的是琼州府,杀的是琼王殿下的屯民,这事怎么论,都该由琼王殿下出兵才是。”
    “他的封地就在琼州,兵强马壮,船坚炮利,从琼州出兵,顺流而下,十天就能打到安南国都。”
    “陛下为何要捨近求远,让我们从云南出兵?”
    “这山高路远,大军开拔,光是粮草转运,就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小弟沐昕也跟著点头,他虽不通军务,但道理是明白的:“是啊大哥,我听说琼王殿下在海外立下不世之功,光是送回京城的人就有十几万,为朝廷省下了无数徭役。”
    “如今他治下子民被屠,於情於理,都该由他来復仇雪耻。”
    “陛下此举,岂不是寒了藩王的心?”
    沐春沉默的走到墙边,那里掛著一幅巨大的西南舆图。
    他的目光从云南。
    缓缓移向东南方向那片狭长的土地,最后落在了琼州府的位置。
    “你们两个,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良久,沐春才缓缓开口:“你们只看到了安南,却没看到这件事背后,是天家之事。”
    他转过身,看著两个尚显稚嫩的弟弟,眼神变得无比严肃:“你们可知,琼王殿下如今在海外的势力有多大?”
    “我听从京城回来的同僚说,琼王府的商船,遍布东西两洋,他手里的黄金,比国库的存银还要多。”
    “他送回来的那些人,可个个都剃了发,穿著统一的號服,在工地上令行禁止,那分明就是一支没有披甲的军队!”
    “他有钱,有船,有兵,还有一位战神蓝玉做他的岳丈。”
    “现在,他又恰好在安南犯边的时候,恰好回到了琼州府。”
    “你们觉得,龙椅上的陛下,会怎么想?”
    沐昂和沐昕的脸色瞬间变白。
    他们这才意识到,这件事远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大哥的意思是……陛下他……在猜忌琼王殿下?”
    沐昂的声音有些发乾。
    “不是猜忌。”
    沐春摇了摇头,纠正道:“是制衡。陛下老了,皇太孙仁厚,而琼王殿下这把刀,太过锋利了。”
    “锋利到让陛下觉得,未来可能会伤到朱家的江山。”
    “所以,他寧可用我们沐家这把虽然旧了些,但绝对忠心耿耿的刀,也不愿意……”
    他长嘆一口气:“陛下这是在告诉琼王,也是在告诉天下人,大明朝的兵,只有他这个皇帝能调动。征伐不臣,是天子之权,不是藩王之责。”
    “我们沐家,世代镇守云南,靠的是什么?”
    “不是兵多將广,而是忠心二字。”
    “天家的事,我们不掺和,不议论,更不能站队。陛下的旨意,我们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这就够了。”
    沐春的目光扫过两个弟弟,语气不容置疑:“从今天起,关於琼王殿下的话,府里谁也不准再提。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
    沐昂和沐昕齐声应道,神情肃然。
    “传我將令!”
    沐春的语气瞬间切换回了主帅的身份:“召集都司所有指挥使以上將官,一个时辰后,到帅府议事!”
    “命军需处清点粮草,军械,后勤营整备驮马,民夫。”
    “一个月之內,大军必须开拔!”
    他走到舆图前,粗糲的手指重重地按在安南国都“升龙府”的位置上。、
    “半年?太久了。告诉將士们,我只给他们三个月!”
    “三个月內,我要在升龙府的王宫里,喝庆功酒!”
    沐春心中豪情万丈。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率领大军,踏平寇讎,开疆拓土,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的场景。
    只可惜,风云变幻,战局瞬息。
    他所筹备的这场战爭,在他还未出征之前,结局便已註定。
    因为,当他还在图纸上规划著名进军路线时。
    另一支大军的战靴,早已踏上了安南的土地。
    ……
    琼州府,榆林港。
    与云南的按部就班不同。
    这里早已是一片杀气腾腾的景象。
    朱桂並没有在他的马六甲王府里等待。
    在派出信使向金陵递交奏本的同一天,他本人便乘坐著船舰,带著一支护卫船队,返回了琼州府。
    他站在港口最高的望楼上,海风吹动著他的王袍。
    他的身后,吴慧撑著一把油纸伞。
    为他遮挡著南国毒辣的日头。
    在他的视野尽头,一支由上百艘巨型福船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正扬起风帆,如同一座移动的钢铁城市,向著西南方的安南国,破浪而去。
    领头的,正是凉国公蓝玉。
    “夫君,我们不等父皇的旨意吗?”
    吴慧的声音里带著一丝担忧:“擅自调动两万大军,跨国征伐,这在朝中,恐怕会掀起轩然大波。”
    “等?”
    朱桂轻笑一声:“慧儿,你要记住,权力场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等待。”
    “等父皇的旨意,就等於把刀柄交到別人手上。”
    “那些坐在金陵城里养尊处优的言官,会为了所谓的祖制和规矩,爭论上三个月。”
    “等他们爭出个结果,安南人早已严阵以待,我军將士要多流多少血?”
    “我递交奏本,不是请求,是告知。”
    “我告诉父皇,你的儿子被人打了,现在我要打回去,这是为人子的本分。”
    “我告诉他,大明的子民被屠了,我要去討还血债,这是为藩王的职责。”
    “等蓝玉的捷报传回金陵,一切都將成为既定事实。到那时,父皇就算心中有所不满,也只会嘉奖我的雷厉风行。”
    “因为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朱桂转过身,轻轻握住吴慧的手:“放心吧,这个天下,终究是要靠实力说话的。我们现在,有这个实力。”
    ……
    安南国,升龙府。
    权臣黎季犛的府邸內,丝竹悦耳,舞女妖嬈。
    他正与几名心腹党羽饮酒作乐,庆祝自己妙计的成功。
    “国公大人此计,当真是神来之笔!”
    一名官员举杯諂媚道:“借明国人的手,去消耗陈氏的兵力,再由国公大人您出面,力挽狂澜,击退明军。”
    “如此一来,您既得了民心,又让明国皇帝看到您的忠勇。”
    “到时候,废黜陈氏那个昏君,由您来坐上这安南的王座,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黎季犛得意地捻著鬍鬚,眼中满是志在必得的笑意。
    他策划袭击琼州府的汉人屯垦点,就是为了挑起大明与陈朝的战爭。
    他算准了,大明军队若要从陆路南下,必然要费数月时间准备。
    这段时间,足够他做好一切部署。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等明军打过来,他就故意让陈朝的军队去正面迎敌,消耗殆尽。
    然后他再带著自己的精锐,在某个关隘大破明军,俘虏一两个无关紧要的明军將领。
    再立刻遣使前往金陵,卑躬屈膝的解释。
    说一切都是陈朝昏君的错。
    自己已经拨乱反正,愿意永为大明藩属。
    如此一来,大明为了南疆的稳定,必然会顺水推舟,册封他为新的安南国王。
    完美的计划!
    就在黎季犛端起酒杯,准备一饮而尽时。
    一名將领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脸上满是惊恐。
    “国公!不好了!不好了!”
    黎季犛眉头一皱,不悦地放下酒杯:“慌慌张张,成何体统!天塌下来了不成?”
    那將领跪在地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天…天真的要塌了!明……明军打过来了!”
    “打过来就打过来,这不正在计划之中吗?”
    黎季犛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不是的!”
    將领几乎要哭了出来:“不是从陆路!是从海上!是明国的舰队!铺天盖地,上百艘巨舰,直接打到了我们北边的门户,云屯州!”
    “什么?”
    黎季犛猛的站了起来,手中的酒杯“哐当”一声摔在地上,碎成几片。
    “海上?怎么可能这么快!从他们接到消息,到出兵,这才过去多久?”
    “领兵的……领兵的是明国的凉国公,蓝玉!”
    將领的声音里充满了绝望:“我们的水师,一个照面就被击溃了!云屯州的沿海炮台,被他们的舰炮轰成了齏粉!”
    “现在,蓝玉的大军已经登陆,前锋……前锋已经逼近白藤江了!”
    “蓝玉……”
    “舰队……”
    “白藤江……”
    一个个致命的词语,像一柄柄重锤。
    狠狠的砸在黎季犛的脑袋上。
    他所有的计划,都是基於一场在內陆山地进行的可控战爭。
    他从未想过,敌人会以这种方式。
    从海上发动雷霆万钧的一击。
    他那点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
    就像一个笑话。
    黎季犛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整个人无力地瘫坐回椅子上。